第68部分(第2/5 頁)
瞭解那個君主,就看他所派的使者。蘧伯玉不賢,所以派的使者會有過錯。《春秋》的原則,要替賢者隱瞞缺點,也批評其極細微的過失。現在不責備而採取隱瞞的態度,那麼“要批評極細微的過失”的原則應用在哪裡呢?假使孔子要替伯玉隱瞞缺點,應該沉默,但卻高聲說“有這樣的使者,有這樣的使者”。這樣當時的人就都知道孔子在責備他了。像這樣說話,對替別人隱瞞缺點有什麼好處呢?
【原文】
28·54佛肸召(1),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2),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有是也(3)!不曰堅乎磨而不磷(4)?不曰白乎涅而不淄(5)?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也(6)?”
【註釋】
(1)佛肸(b@x9必希):春秋時晉國大夫範中行的家臣,任中牟縣(在今河南省鶴壁市西)縣宰,公元前490年,趙簡子攻打範氏,圍中牟城,佛肸守城抗拒,曾招請孔子前往幫助。
(2)畔:通“叛”。
(3)根據文意,疑“是”後奪一“言”字。《論語·陽貨》:“子曰:‘然,有是言也。’”又下文有“而曰有是言者”,可證。
(4)磷(l@n吝):薄。
(5)涅:一種黑色染料。這裡是染黑的意思。淄:通“緇(9資)”,黑色。
(6)以上參見《論語·陽貨》。
【譯文】
佛肸招聘孔子,孔子想去。子路不高興,說:“過去我聽老師說:‘親身做過壞事的人,君子是不去他那裡的。’佛肸佔據中牟反叛趙簡子,你還要去,這是為什麼呢?”孔子說:“不錯,我說過這話!但不是也說過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薄,潔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嗎?我難道是個匏瓜嗎?怎麼能掛著不吃東西呢?”
【原文】
28·55子路引孔子往時所言以非孔子也,往前孔子出此言,欲令弟子法而行之。子路引之以諫,孔子曉之,不曰前言戲,若非而不可行(1),而曰“有是言”者,審有,當行之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孔子言此言者,能解子路難乎?“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解之,宜“佛肸未為不善(2),尚猶可入”,而曰“堅,磨而不磷;白,涅而不淄”。如孔子之言,有堅白之行者可以入之,“君子”之行軟而易汙邪?何以獨不入也!
【註釋】
(1)若:或者。
(2)本句語意不明,疑“宜”下脫一“曰”字。“宜曰”與下文“而曰”正反相承,可證。
【譯文】
子路引用孔子過去說過的話來責怪孔子。從前孔子說這話,是想讓學生效法實行。子路引用它來規勸,孔子是懂得的,但不說以前的話是開玩笑,或者說它不對不能實行,而是說“有這話”,確實有,應當實行。“不是說過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薄,潔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嗎?”孔子說這話,能解答子路的責難嗎?要為“親身做壞事的人,君子不去他那裡”這句話辯解,就應該說“佛肸沒有做壞事,還是能去的”,而卻說“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薄;潔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按照孔子的說法,有“堅硬”、“潔白”操行的人是可以去的,那麼“君子”的操行是軟弱而容易受汙染的嗎?不然,憑什麼唯獨“君子”不能去呢!
【原文】
28·56孔子不飲盜泉之水(1),曾子不入勝母之閭(2),避惡去汙,不以義恥辱名也(3)。盜泉、勝母有空名,而孔、曾恥之;佛肸有惡實,而子欲往。不飲盜泉是,則欲對佛肸非矣(4),“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5)。”枉道食篡畔之祿(6),所謂“浮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