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施琅收復臺灣(第1/4 頁)
三藩之亂平定之後,蒙滿的武官們便開始不淡定了,他們聚集在一起,商討著如何對付漢人。最終,他們決定向康熙提出一項建議:漢人不可信,更不可重用!他們還警告康熙,如果繼續重用漢人,那麼不久之後,就會再出現一個吳三桂。面對這些武官的聲音,康熙感到十分無奈。他知道自己不能輕易得罪這些人,但同時也不想放棄周培公這樣的人才。於是,康熙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將周培公調離京城,前往盛京擔任提督。這樣一來,既可以平息眾怒,又能讓周培公繼續發揮作用。然而,對於這個決定,康熙心中充滿了矛盾和無奈。
當康熙在朝堂之上提出要收復臺灣的時候,那幫蒙滿武官一個個愁眉苦臉、一籌莫展。原來,這些人雖然在陸地上能征善戰,但到了海上就是一群“軟腳蝦”,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打仗。面對這種情況,康熙也感到十分無奈,他只好再次向周培公求助。
周培公深知康熙的困境,但卻無能為力,心中滿是愧疚之情。最終,他決定向康熙推薦一個人,那就是被貶的前福建巡撫姚啟聖。儘管康熙對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但他並不知道姚啟聖究竟有何才能。原來,康熙曾經因為姚啟聖私自開放海禁而罷免了他的官職。如今,面對臺灣問題,康熙不得不放下身段,主動向這位被自己罷免的官員請教。
康熙皇帝與姚啟聖面對面坐在馬車上,開始了一場深入的交談。康熙展現出了他淵博的學識和卓越的見識,讓姚啟聖不禁為之驚歎。康熙對歷史的瞭解程度令人咋舌,他不僅熟悉各個朝代的興衰,還能從中總結出治理國家的經驗教訓。姚啟聖聽著康熙滔滔不絕的講述,心中暗自感嘆:這位年輕的皇帝竟然如此博學多才!康熙從歷史談到地理,再到人文,無一不精。姚啟聖原本以為自己已經算是見多識廣,但此刻面對康熙,才發現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他默默地思考著,如果不是康熙皇帝的身份,他們或許可以成為忘年之交。然而,康熙畢竟是皇帝,姚啟聖不得不謹慎應對。他小心翼翼地回答著康熙的問題,儘量避免觸及敏感話題。儘管如此,他還是被康熙的才華所折服,深深地感到佩服。透過這次交談,姚啟聖深刻認識到康熙不僅僅是一位有勇有謀的皇帝,更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胸懷天下的明君。在這次交談之後,姚啟聖終於心悅誠服地接受了康熙。他知道,自己遇到了一位真正能夠成就大業的君主。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向康熙推薦了一個人——鄭成功的舊部施琅。姚啟聖認為,施琅具備傑出的軍事才能,可以為康熙所用。
施琅在海戰方面有著非凡的造詣,但自從歸降後,他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任用。這讓康熙感到十分惋惜。透過這次交流,康熙認識到了自己之前的錯誤,並決定重新審視這些人才。姚啟聖的建議給了康熙新的希望,他開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施琅這樣的人才來解決臺灣問題。同時,康熙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作為皇帝,不能僅憑個人喜好來評判臣子,而應該以國家利益為重,善於發現和利用每個人的長處。
康熙二十二年二月初二,陽光明媚,微風拂面。施琅的兒子施世驃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得到了一次重要的晉升——他被任命為左都督。這一升職使得施世驃的地位更上一層樓,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不久之後,施世驃又被提升為海壇(今平潭島)總兵,負責管理當地的軍事事務。接著,他又署理陝西固原並福建水師提督印,官居正一品。然而,命運卻對這位年輕有為的將領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當施世驃帶領軍隊從莆田前往惠安時,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他在途中去世。
就在同一個月,施琅在銅山(東山)舉行了一場盛大的遠征澎湖誓師大會。這次大會聚集了眾多將士和民眾,他們共同見證了施琅決心征服澎湖的壯舉。施琅站在高臺上,向大家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表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