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安視膳,逢節日慶典,必蒐集奇珍異寶,殷勤孝敬。秦王感次子仁孝之心,賞給豐厚戶邑,並封安國君。但當時一國儲君反而不會被封君列侯,因為封君爵位再高,終是臣子身份。安國君終於明白了父王的心思:固然讚賞孝舉,卻無意立自己為儲。但安國君並不甘心,平日重禮結交宮內外,廣招賓客,厚禮以待,以圖增加聲望和勢力。
※BOOK。※虹※橋書※吧※
第7節:載弄之璋(3)
對於立儲,秦王心中早有人選:秦國王孫公子們自幼必學騎射、兵法,諸子以子桁資質最好,年少時因箭法出眾,每次田獵都獲大量賞賜。子桁的生母為楚國公主,當初攝政的宣太后本是楚國宗室女,極力主張秦、楚交好,因此楚國公主被迎娶入秦,不久即被立為後,生下貴子,恩寵日隆。
但子桁上有嫡兄、庶兄十幾人,當初秦王也是與眾多兄弟拼死相爭才得到王位,對骨肉相殘的慘劇記憶猶新。他察覺到次子有謀嗣之意,而子桁剛行完冠禮不久,在重臣中威信未立,遂擔心自己死後又出現諸公子爭立的紛亂局面,。
其時趙、韓、魏、楚四國常被秦國攻城掠地,談秦色變,尤其韓、魏兩國,均已東向事秦,入朝來聘。秦王決定攻周,是料定與周接壤的幾個諸侯國不會發兵勤王,引火上身。並且通往周境的宜陽早已攻陷,自咸陽至東周邊界都為秦國領土,子桁領兵出征絕無戰敗可能。聯姻不成,秦王馬上打起新的如意算盤,派子桁領兵滅周,以立軍功、樹威望,待取回九鼎與砥厄之玉,在雍城祭祀先祖,即可名正言順向文武百官宣佈立嗣。
子桁也知道這次真正領兵的,仍是武安君白起。
武安君用兵如神,幾乎每戰必勝。這些年他南征東伐,為秦國攻奪許多土地,並削弱鄰國兵力,憑其軍功,從庶長升為大良造。四年前長平之戰,白起坑殺了四十五萬趙軍降卒,震驚天下。秦王認為這一仗功勞太大,大良造的職位尚不能表彰軍功,又創一個“上將軍”的稱號給他。
武安君軍功顯赫,平時難免驕奢自負,然而這次出征,均向子桁請示決策,只因出征時這位年輕公子再三叮囑他不許殺降卒。
為此武安君曾勸諫:“降卒多詐,既能叛國,也必叛我,不如殺之以滅士氣,同時還可削弱敵國國力。”按照秦國軍律,以斬敵首論功行賞,軍中普遍形成殺戮降卒的風氣。
子桁語氣相當堅決,不容反對:“若各國都認為秦軍濫殺降卒,再不會有人投降,我軍所到之處,敵人拼死一戰,最後損失的還是我秦國將士。” 他以為勝一役而失天下人心並不可取。
武安君心有不甘,但既已請示,不得違抗軍令,於是下令三軍,這次出征不殺降卒。
秦軍本銳勢之師,王師無心迎戰,一聽秦將已下嚴令,降者不殺,立即不戰而降,竟比昔日死戰攻城容易得多。見不費一兵一卒,連下二十餘城,武安君大為感慨。
子桁並不居功,一次眾將領在營中議事,聽武安君稱讚他時,只淡然道:“這全仰仗老將軍的威名,他們因為懼怕您才棄城投降。”
武安君深以為然,但口中連稱不敢。
行軍數日,已到洛水西岸,渡過這條河,王城近在咫尺,子桁下令全軍直接渡河,並不擔心王師在河對面埋伏。
因為對岸全是廣闊的平原,伏兵無法藏身。子桁回想少年時聽範丞相講周平王遷都,心有感觸:“周幽王寵愛褒姒,為博她一笑,以烽火戲諸侯,結果鎬京為犬戎所破。秦襄公率兵勤王,護送幽王之子回鎬京。但新周王(周平王)認為鎬京離犬戎太近,時受騷擾,而洛邑處於天下之中,四通八達,便於四方朝貢,因此執意要遷都洛邑。當時司徒衛公反對道:‘鎬京左有餚函,右有隴蜀,易守難攻;而洛邑居平原之中,地勢平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