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臣要搞叛逆活動,你卻要他那裡去是何道理?”
孔子回答說:“你記性好,我是說過那樣的話,不應該到佛肸那裡去做官。不過,你別擔心,即使到了他那裡,我也不會與他同流合汙。不是說最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薄嗎?最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嗎?我又不是匏瓜,哪能只懸掛在那裡不讓人採食呢?”
這一番話反映了孔子急於從政的迫切心理。不過他也有顧慮,畢竟佛肸那人聲譽不好,加之學生子路的反對,他最終還是打消了應邀的念頭。
孔子為什麼要急於出任呢?是不是想過官癮?是不是想求富貴?
回答是否定的。孔子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志士,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在他那時,中國處於分裂狀態,周王朝已失去了駕馭地方諸侯國的能力,不能發號施令,諸侯國架空了周天子。各諸侯國的政治實權也往往不掌握在國君手裡,而是掌握在世襲的大貴族手裡。以孔子在的魯國為例吧,魯國國君並不掌握實權,早已大權旁落,落在三家大貴族手裡,大貴族左右國君。這種權力下移的現象似乎產生了力偶連鎖反應。奇怪的是貴族家裡的大權並不掌握在貴族自己的手中,往往為他們的家臣總管所篡奪。例如,魯國的季氏貴族之家的大權(收租、調動軍隊)落在老家臣陽虎的手裡(陽虎當了四十多年的家臣)。這種權力下移,這在孔子看來是極不正常的,不僅全國大一統的政治局面被破壞了,形成分裂狀態,而且以下犯上,把整個的封建秩序也打亂了,社會動盪,百姓不得安寧。面對這樣的政治局面和社會現實,孔子憤然地說:“天下無道!”
怎麼辦呢?孔子提出了一套治國平天下的政治主張,以維護周王朝的威信,保持大一統的政治局面,結束分裂狀態。與此同時,要推行仁德治,施惠於民,緩和各種社會矛盾,使整個社會平平穩穩,井然有序。
如何才能實現這樣的政治主張呢?當然,最好的辦法是孔子自己出來做官,透過做官掌權才能把自己的政治主張變成為現實。孔子自己也說:“如果有人啟用我的話,我就能把現在混亂的局面改變過來。”他甚至還說:“我要做官,不出三月,就會見到成效。”
孔子有救世之心,熱衷於政治,急於想出仕。但是,他又不是見官就要,誰召都去。他是個有原則性的人,不肯枉道而行,守道待時,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他說過:“富與貴,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在他看來,用歪門邪道的辦法去獲富貴是可羞的,他不要那樣的富貴。他說:“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胳膊睡覺,也感到快樂。”
不擇手段的富貴是不要的,居心不良者拋來的烏紗帽是不戴的,這就是孔子對待富貴和出仕的原則態度。有的人不瞭解這一點,往往在孔子面前碰一鼻子灰。
前面提到過的那位季氏的家臣陽虎,是個野心勃勃的人物,他想背叛季氏,進而控制魯國的朝政。在實施這個陰謀計劃的準備階段陽虎看中了孔子,想拉攏,以便用孔子的社會威望來給自己撐門面。於是,他急於想拜會孔子,而孔子呢,偏偏就不見,孔子討厭陽虎這個人。孔子17歲的時候,他去出席季氏家裡的宴會,作為管家的陽虎見少年孔子貧寒微賤,便拒之門外,使孔子第一次遭到了社會權貴們的冷遇,心裡很不是滋味。如今,孔子有名望了,陽虎刮目相視,但孔子卻看不起陽虎。陽虎多次見不到孔子,十分著急。如何才能見到呢?他想了個鬼點子:先託人送孔子一隻燒烤好了的小豬仔,按當時的禮節,孔子受禮後,必須去回拜陽虎,這樣就可以見到孔子了。孔子知道這是計謀,回拜的日子選定在陽虎不在家的時候,這樣既不失禮又可以不被陽虎糾纏。不巧,孔子在路上卻與陽虎相遇了。陽虎傲氣十足地對孔子說:“過來,我給你說。”他質問孔子:“有的人很有學問和治國主張,卻坐視自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