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部分(第2/4 頁)
色諸塞州紡織中心的逐步建立以及英國紡織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又結實又便宜的機織洋布大量湧入中國,例如英國東印度公司,1820運到中國的棉紗共五千零四十磅,1831年激增到九十五萬五千磅:|六百二十一萬磅。先後二十多年,棉紗輸入量增加到一千二百倍!而美國自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後。其對華輸出的工業品中,棉製品處於壓倒一切的地位,幾乎佔了它全部輸華工業品的十分之九!
中國幅員遼闊,農村普遍以棉紡織為副業,英美洋布地大肆傾銷,對中國手工紡織業的破壞。不言而喻。
一八四三年十一月英領事到廈門開市後的一年半中,外國棉布對廈門附近地區土布出口的打擊,以及對江浙棉布運銷福建的阻礙,奏摺中這樣寫道:
“……九月間(指1843年)英夷派'。者,大半皆呢、羽、棉、布等物。……向來在廈商人將本省漳州府屬及同安縣之棉、布等物,由海道運至寧波、乍浦、上海、天津、錦州、蓋平及臺灣鹿港一帶銷售。覆在寧波等處販買江浙之棉布以及各種貨物至廈門售賣,其各省商船之來廈者,亦如此輾轉行運。……今自夷人來廈開市,凡洋貨皆系夷商自行轉運。……且該夷除販運洋貨外,兼運洋布、洋棉,其物充積於廈口,內地之商販,皆在廈運入各府銷變,其質既美,其價復廉,民間之實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復暢銷,商人多不販運,而閩產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滯,不能出口……”
與之相似,上海紡織業也遭到了沉重打擊。中國江蘇松江地棉紡織手工業,從元初就已聞名於世。“松(江)太(倉)所產,為天下甲”,而上海的棉布又“甲於松太”。上海棉布在明代就銷行“秦、晉、京、邊”、“湖廣、江西、兩廣諸路”,有很大的內銷市場。上海開市後,英國棉布傾銷使當地土布受到沉重的打擊。1846年有人記載江、太倉的紡織手工業的情況說:“木棉梭布,東南杼軸之利甲天下。……今則洋布盛行,價當梭布而寬則三倍,是以布市銷減……商賈不行,生計路絀。”又說:“松太利在棉花、梭布,……近日洋布大行,價才當梭布三分之一。吾村專以紡織為業,近聞已無紗可紡。松太布市,消減大半。”上海開市不到三年,以紡織為業的手工業者,已經無紗可紡。
廉價機織布的大量湧入,造成了中國手工紡織業者大批破產,同時也造成了中國白銀大量外流。而新式紡織機械地到來,對於中國岌岌可危的紡織業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為此蕭然專門召集了雨來跟李三,以及工廠的技術骨幹,詳細制定了下一步計劃。
自給自足的家庭手工業地解體,是這場工業變革的必然趨勢。要想拯救中國的紡織業,第一步,就是要想法子將英美洋布驅逐出中國市場。這將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商業戰爭,同時也意味著本土的機織布必須形成規模化、產業化。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批次生產紡紗機跟織布機,並順利地推廣出去。
生產這一環節問題不大,一方面工廠現在已經培養了大批的技術骨幹,另一方面,鍊鋼廠的建立、大型機床的應用,解決了原料跟技術問題。需要改進的一點。福來洋行運來的紡織機械都是以蒸汽機或水力為動力,只需改成電力驅動即可。
工廠建設,這個重擔交給李三來完成。關於產品如何推廣,卻多少要廢些周折。雖然同然堂已經建立全國性地良好的流通渠道,但畢竟是流傳了幾千年男耕女織的習俗,突然用機械來取代手工紡織,百姓一時肯定還難以接受。所以關鍵的一步,就是如何鼓勵民間投資。
這一次。一向視錢如命的蕭然居然破天荒的放棄了利潤,所有機械包括作為動力的發電機、電動機,全部按照成本價格發售。同時為了鼓勵民間投資興建紡織廠,還以地方政府作為擔保,允許投資人向票號借貸;所有興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