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第1/1 頁)
這是一部遲發的小說,構思於我的青年時代,成書於花甲之後。所以然者何?蓋因本人忝公教之列,工作勤勉盡職,不敢以己所好誤人子弟。而退休之後,從容抒寫,乃可有所寄託,老有所為,甚或圓一回作家夢也。
年過花甲,白首搔短,還想著寫小說,寫的又是陳年舊事,“土牛木馬”老農民時的生活,連朝夕相處的老伴都不以為然。“練練書法,也好為我的畫題個款,去寫那胡編亂造的什麼‘小說’,有誰會看啊?”她曾不無抱怨地對我說,而我卻總是不聽,仍然堅持自己的意願,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彷彿心裡有鬼似的”。
這倒也不是我生性固執,非與老伴犯拗,而是這六十多年經歷中,有一段人生記憶,一直在我心底沉澱,歷久彌新,永難忘懷!即使沉重,抑或不堪回首,我也不願丟棄,甚至會情不自禁,時時咀嚼,感受別樣的一番滋味。
的確,在我人生成長的關鍵階段,在形成我性格、思想、氣質和觀察事物、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情感、態度、價值取向的最重要時期,我是農民;在那段難忘的歲月中,我也實實在在的作為一個農民和千千萬萬個農民兄弟在一起,為瀕臨崩潰邊緣的國民經濟默默奉獻。雖然後來當教師,“做工作”的時間更長,現在還以退休幹部身份享受國家待遇,但我還是常常免不了有農民的習慣、心態和視角。不僅我自認,老伴也常這樣說我,“別看你當個人民教師,骨子裡還是‘土牛木馬’,老農民一個!”
老伴的話一針見血,令我心悅誠服。說實在的,我文中的“土牛木馬”這個詞彙還就是從她那兒借用來的。氣氛好一點的時候,我還同她探討過這個詞語的意思和來源,她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原來也是在鄉間聽老農民們互相貶抑時的常用詞,似與“土氣無風度”義同,並非是有出處的成語“比喻沒有實用的東西”的意思。這倒讓我喜歡上這個詞語來了,我覺得這個詞很好,很形象,很切合我的真實心理身份,這並非黑色幽默。畢竟“牛”和“馬”都是吃苦耐勞,能忍辱負重的象徵;“土”一點、“木”一點,質樸無華、不過於敏感自尊、大驚小怪,不太在乎別人的態度方式,也是不錯的品格,而況,我當年那些經歷還真的與此相契合呢!
其實說寫自己的農村經歷,小說也不是我早年生活的簡單再現。文學源於生活,又要高於生活,作為小說,虛構終究是免不了的。知道了小說的情節,仍是最熟悉、最直截了當劈我的老伴就講:“你就瞎編,你媽又不是你的奶孃,為什麼要這樣寫呢------”是的,文中的莊富生,熟悉的人看了也許會認為就是我,但只是某些情節有我的影子,實際還是相距甚遠的。不說母親並非養母,我的夫人也非農村時結髮為伴的噢!為深化,為典型化,也為給後人留下一點思索,力圖有所教益,作品是有“編”的情況,也應該有“編”的內容,否則就不叫小說了,但依據,是對生活的發現和發展,是藝術的真實。我知道我水平所限,做得很不夠,遠未達到“藝術真實”的水平,這是需要讀者朋友原宥、諒解的,也希望我的親朋好友用小說的眼光看待這部不成熟的習作,不要輕易“對號入座”才是。
作者瑾握國
2018年9月於古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