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謁獨秀園(第1/2 頁)
雨落如絲,山林肅穆,獨秀園在靜寂中迎來了又一批拜謁者。
“獨秀山獨秀,長江水長流。”安慶獨秀園是以陳獨秀墓為核心,集紀念、教育、遊覽、生態、研究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園林式紅色旅遊景點。該園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陳列陳獨秀生平事蹟的紀念館,;第二部分是其左側的墓園區。
我們首先進入陳獨秀紀念館。當工作人員聽說我們是從合肥科學島專程而來的採風團體時,立即向我們分發了介紹單頁,開始參觀講解。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出生於Ah安慶懷寧縣,1942年5月27日病逝於重慶江津。獨秀以家鄉獨秀山命名,先有山,後有人,人以山得名,山以人聞名。”這簡潔而又如繞口令般的開場白,一下子抓住了參觀者的心理。這個連偉人***都曾提出過的疑問,剛剛在來獨秀園的車上還爭論過呢,此刻已是疑竇頓消了。
紀念館對陳獨秀生平經歷、思想才華、業績功過介紹詳盡而全面,大量文字圖片說明,參以實物展示,將我們帶入中國共產黨建立初期崢嶸而又充滿艱險的歲月,也讓我們瞭解到陳獨秀創辦《新青年》,宣傳新思想,介紹馬列主義學說,領導五四運動,建立中國共產黨,開闢中國歷史新紀元的人生軌跡。
離開紀念館,我們前往墓園區。墓園建在一條南北走向的軸線上,迷濛的雨霧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為陳獨秀樹立的五門六柱漢白玉牌坊,牌坊中間是“獨秀園”三個字,兩旁分別刻有陳獨秀一生高舉的兩面大旗——“民主”和“科學”四個大字。循柏林墓道前行,我們來到陳獨秀銅像廣場。銅像基座上面“陳獨秀”三個字,是選用他自己手書的字型;抬頭仰望,陳獨秀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形象高高居上,栩栩如生。銅像的北面是《新青年》雕塑,雕塑的正面是該雜誌封面,另一面是陳獨秀在《青年雜誌》創刊號上發表的《敬告青年》節選文字。再向北,是一泓清澈的紀念水塘。
繞過水塘,我們來到陳獨秀墓冢前,這是整個墓區的主體。墓坐北朝南,由墓冢、墓碑、墓臺、護欄、墓道構成。墓冢以漢白玉貼面,黑色花崗岩墓碑被襯托得十分醒目。墓碑上有“陳獨秀先生之墓”七個大字。墓臺為兩層正方形,四周有漢白玉欄杆。墓的兩側種植著杉樹與龍柏松。
細雨霏霏,綿密而輕盈。時值仲春,山原滴翠,油菜銀粉,萬物浸潤在一片蒼翠濃綠之中,也為墓園平添勃勃生機。此刻墓園只有我們十餘人,周圍一片靜寂,小雨撒落在傘上的聲音清晰可聞。我們收起雨傘,在墓前三鞠躬,默默致敬,表達我們的緬懷和追思。
離開墓冢,走到《新青年》雕塑背面,大家情不自禁又停下腳步,仔細琢磨《敬告青年》碑文:“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此為陳獨秀1915年9月15日在《青年雜誌》發刊詞中提出的供“明其是非”之青年抉擇的“六義”,時間已過去將近百年,今日讀之,仍感有很強的警示作用。
穿過紀念牌坊,《驚雷》浮雕赫然呈現在眼前。這是我們來時未曾注意到的。浮雕簡潔明快,凸顯陳獨秀一生的功績,以這樣的形式使其彪炳史冊,是再恰當不過的了。只是這組浮雕何以命名為《驚雷》呢?細細想來,也不難理解,“九州生氣恃風雷”“於無聲處聽驚雷”,在那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萬馬齊喑的舊時代,只有風雷激盪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國大地煥發勃勃生氣,而陳獨秀以全新的思想啟蒙、引導,將萬千大眾從夢中喚醒,便無異於聲震大地的驚雷了。縱觀整個墓園,設計者匠心獨運,重點也正在於此。
離開獨秀園,雨下大了。汽車在白茫茫的雨簾中穿行,車後騰起陣陣水霧。我的思緒也在不住地翻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