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聯產承包後的農村生活(第1/2 頁)
1979年到1981年的農村形勢變化之快出人預料,以生產隊為主體的集體生產方式說變就變,很受農民歡迎。而這個變化大的緣起就在Ah滁縣,鳳陽的小崗村。
鼠人上學時有一次就去滁縣地委大禮堂聽過時任地委領導王鬱昭的報告,他的講話有磁鐵般的吸引力,鼠人很佩服他的。
其實,據鼠人所知,家鄉人開始對此事並不以為然。早幾年,此地常有些要飯人,說話都是北方口音,問問他們家在哪,就是Ah。在本地,出門討飯歷來認為是很丟臉的事,而這幫人卻是三三兩兩,有說有笑,高興起來還唱幾句,很無所其謂似的。他們討要不止吃的,更願人家給錢。有次母親隊裡有個鄰居上街,在供銷社商店,看到幾個要飯人圍著營業員欲把零錢換整錢,又唱又跳討營業員的喜歡,一人都換了幾張大票子呢,回來講給大家聽,眾人都笑得肚子疼。窮斯濫矣,好像都沒皮沒臉的,現在卻要向他們學,難不成要……
不知就裡的心裡都牴觸,但後來風聲漸緊,如箭在弦,不得不發了。經由示範,透過宣傳,聯產承包的好處大家似乎也越來越明:有利於調動生產經營積極性,增強勞動生產責任心,避免平均主義的“大鍋飯”。探索出來的方法途徑也越來越清晰,家庭聯產承包,核心是一個“包”字,包土地,包分配,“包乾到戶”;其特點是責任明確,利益直接,分配方法簡便:即“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承包田分到戶,母親也有一人份,然她有時不在家,由厚傳家代管了。小姐姐那邊也分到地了,自命自主種田倒也是好事。省得隊長整天喊著叫著上工下工的,那些隊長會計也都有自己的責任田,也得起早帶晚下田忙了。不過像小姐姐這樣的男人在外工作的家庭,一個女道之家,拋糧撒種、排田栽秧、收割挑把子等等一手不到一手不了,也有難處;但再難也要面對。體力活誰不會,擔子大點小點而已,螞蟻還能搬泰山呢!關鍵還是看自主經營的思路,能否適應新形勢下的生產技術要求。小姐姐畢竟是高中生,有文化的人,又能吃苦耐勞加班加點在田裡忙,生產效果就不一樣,沒兩年,還被評為生產能手,受到表彰呢!
鼠人在農村十餘年,對農業生產的物候季節,忙閒節奏已完全融化在血液裡了。清明就要準備做秧田,穀雨撒稻種,“立夏連芒咔”,“逢滿吃枯”,“芒種刀下死,老少一起來”,“霜降霜降,麥種了剩下個框廊”,這都是多年耳熟能詳的記憶。二十四節氣,看到哪個都能想到此刻農村的景象呢!而鼠人腦子裡印象最強烈的自是如火六月的“雙搶”。
大概是1979年暑假,鼠人知道小姐姐分到責任田,曾回靖江幫小姐姐“雙搶”。那時還是承包初期階段,雙搶時栽插的秧苗都是隊裡統一育的。但收割前茬稻,挑河泥、挑糞下基肥,機耕後排田,扯秧栽秧等都要各家各戶自己在承包田裡完成,確實,對勞力少的人家負擔比較重。記得那年鐵城哥也在家幫忙的,他沒有從小挑慣擔,下著雨挑糞在泥濘的界埦上走,挺難的。到栽秧的時候還比較快,田口並不大的一塊田,很快就栽好了。小姐姐原來在家時就是栽秧能手,和徐高明家蒔英並駕齊驅,栽得最快。而鼠人作為男勞力,排田整地的時候多,田都排出來了,需要突擊栽秧時,也會去栽,速度也還可以。
鼠人這栽秧的一手也還到承霞爸媽的承包地裡顯露了。1981年初夏,鼠人收到何承霞來信,讓過去幫栽秧,大會戰。那時承霞已招工到滁縣磷肥廠工作,她妹妹招工到沙河水庫上班,小弟弟考到福州一箇中專學校上學,家裡只有父母和大弟弟,也分了田,不小的一片呢!時間約的是禮拜天,大家都有空。鼠人寫這篇文字時問老伴,為啥要讓自己去,原來是家裡親戚都去了,特別是她妹妹的物件陶天餘也來幫栽,所以讓鼠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