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3 頁)
,今天仍有現實意義,也會有市場需求。我說,那篇東西只有6萬來字,出本書也嫌太薄了。他說,如果覺得篇幅不夠,還可以加上一些插圖,或者附上你寫的其他有關版權問題的作品。他的這個提議使我興奮起來,似乎找到了十幾年前的快樂,還有十幾年前的年輕。
我確實還寫過一些關於版權的作品,包括在雜誌上連載過的《版權對話錄》等,加在一起真的夠一本書了。但在蒐集整理材料的過程中,我突然想到了這本《審判海盜——中國版權備忘錄》。它其實就是在《走向伯爾尼》的基礎上由中篇擴充套件為長篇的。與其整理出版一本新書,莫如將這本書再版重印。我把這個想法給曉宏說了。巧合的是,那天我把這本書送給曉宏的時候,華藝出版社的鮑立銜社長也在座。鮑社長當場表示,願意將這本書再版重印。對書的發行,大家也有一定信心,認為它不僅適合於版權界閱讀和培訓,而且對整個知識界的覺醒和維權會有幫助,對廣大的文學愛好者來說也是一個好的讀物。
期望這本書再版後能夠受到讀者歡迎。感謝閻曉宏同志的推動和作序,感謝華藝出版社的首印和再版,更感謝您——此刻正在翻閱這本書的朋友!
作者
2008年6月
txt小說上傳分享
原版後記
從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透過著作權法那一刻起,我似乎與著作權結下了不解之緣。那是在1990年9月7日,我作為一名記者,有幸旁聽了委員們關於此法的激烈辯淪,並目睹了大會表決透過時的情景。這部法律在長達十幾年的立法過程中歷經的種種磨難以及最終出臺時的艱難,把我深深地觸動了。
著作權法實施前夕,1991年的5月,我和幾位同書共同採寫的系列報道《中國版權問題透視》共12篇陸續發表。這項報道是在長達幾個月的採訪基礎上寫成的,融入了我對版權問題的一股激情和最初的理解。它後來被評選為全國首屆繁榮出版好新聞一等獎、全國首屆著作權好新聞一等獎。
在此基礎上,我閱讀了能夠收集到的所有版權理論著作,採訪了各個領域的版權糾紛典型案例,動手寫成20萬字的報告文學《中國,別無選擇》。此書是1992年寫成的,但由於一些意想不到的原因,至今尚未出版。
1993年4月,我在《當代》雜誌發表了6萬字的報告文學《走向伯爾尼》。它對版權立法過程及歷史背景作了宏觀描述,對中國人的版權意識覺醒,透過典型案例作了具體刻畫,發表後在海內外都引起了較大反響,並獲得“《當代》文學獎”和“大科技杯優秀作品獎”。
這期間,我還應邀為《百科知識》雜誌撰寫了“版權對話錄”共10期,透過對話形式對版權理論知識作了較為系統的介紹。這些對話也產生了較好的反響,有些讀者還誤以為我是一個“版權專家”。同時,我還發表了《敞開國門話版權》、《稿酬!稿酬!》等長篇文章,其中有的文章也在全國性評獎中獲了獎。
眼前的這部《審判“海盜”——中國版權備忘錄》,可以說是我對幾年來版權問題採訪的一次系統總結。
我本來希望透過這次總結,把版權這個題目擱在一邊,因為作為一個記者,我必須不斷追逐新的熱點。但是,版權是擺脫不開的。總有一些同志因版權上的麻煩找我商量,總有一些更重大的版權事件吸引我去採訪,也總有一些版權國際爭端值得有我在內的全國人民密切關注。
我自信地認為,這部書對讀者是有用的。
作 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