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小37(第2/4 頁)
獲釋。晚年,李白輾轉多地,最終在貧病交加中去世,享年六十一歲或六十二歲。
文學成就
李白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詩歌,其中不乏千古傳誦的名篇,如《靜夜思》、《望廬山瀑布》、《贈汪倫》、《早發白帝城》等。他的詩歌風格奔放豪邁,想象奇特,語言華麗而不失真摯,展現了詩人廣闊的胸懷和對自由的無限嚮往。
劉禪(207年-271年),字公嗣,小名阿斗,是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劉備之子,繼位後改名為禪,史稱後主。他在位時間較長,從公元223年至263年,共41年,但在很多歷史記載中並不被認為是特別有作為的君主。
生平簡介
即位之初
劉備於223年病逝,劉禪即位,時年僅十七歲。諸葛亮輔政,成為實際上的政治決策者,這一時期被稱為“亮政”,蜀漢國力得到鞏固和發展。
諸葛亮逝世後
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此後劉禪親政。雖然他嘗試自己管理國家事務,但由於缺乏足夠的政治智慧和軍事才能,加上身邊佞臣的影響,導致了一系列政策失誤和軍事失敗。
,!
蜀漢滅亡
263年,魏國大舉進攻蜀漢,面對強敵,蜀漢內部矛盾重重,無力抵抗。同年冬天,成都陷落,劉禪被迫投降,蜀漢宣告滅亡,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後半生
劉禪降魏後,先被封為安樂公,居住在洛陽,後又被晉武帝司馬炎封為縣侯。據史書記載,劉禪在洛陽的生活相對安逸,直到271年去世,享年64歲。
歷史評價
歷史上對劉禪的評價褒貶不一。一方面,有人認為他過於軟弱,依賴諸葛亮等人,沒有展現出應有的帝王之才;另一方面,也有觀點指出,劉禪在諸葛亮逝世後面臨的是極為艱難的內外形勢,他的統治並非毫無亮點,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蜀漢政權的存在,且在降魏之後,避免了更多不必要的戰爭和民眾的苦難。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筆名魯迅,是中國近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之一,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早年生活與求學歷程
- 出生與成長:魯迅生於浙江省紹興市一個官宦世家,童年時期享受過較好的教育條件。然而,在他十歲時,家族陷入困境,這段經歷對他日後的人生態度產生了深遠影響。
- 留學日本:為了尋求救國之道,魯迅前往日本留學,最初攻讀醫學,希望成為一名醫生。但是,一次觀看反映中國人麻木不仁場景的幻燈片事件深深觸動了他,促使他認識到喚醒國民精神的重要性,於是決定棄醫從文。
創作與思想覺醒
- 早期作品:回國後的魯迅,曾在多個學校任教,並開始投身文學創作。1918年發表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標誌著中國現代文學的開端,揭示了封建制度下的“吃人”本質。
- 新文化運動:魯迅積極參與新文化運動,倡導白話文,批判封建傳統和愚昧迷信,提倡科學與民主,對中國社會的思想解放起到了巨大作用。
社會活動與文學成就
- 雜文創作:魯迅的雜文犀利尖銳,針對時弊,揭露社會黑暗面,如《吶喊》、《彷徨》系列,這些作品不僅反映了他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也體現了他對人性的深切關懷。
- 翻譯與學術貢獻:除了創作,魯迅還致力於外國文學的翻譯,引入了大量俄羅斯和蘇聯文學作品,拓寬了中國讀者的視野,對中國的文學界和思想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政治立場與晚年人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