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三告投杼(第2/4 頁)
:‘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王翦告訴自己的孫子。
“曾子是大賢之人,其母仍然在眾口爍金中相信了自己的兒子殺人,流言看似微不足道,實則威力巨大,可折人之軍,更可毀人之國。”王翦說,“我等身為大秦的將軍,在此危難之際,應當思考的是怎樣讓國家少受些損失,化不利為有利,而不應該因為市井的流言而挑撥了心緒啊。”
“但是,如果爹爹他……”王離漲紅了臉。
“你爹爹,帶了二十萬大軍出去,”王翦對自己的孫子說。
“這二十萬人哪個沒有家?哪個沒有父母妻子和兒女,若是真的打了敗仗,折了軍隊,有多少家要妻離子散,白髮人送黑髮人?”王翦正色到。
“在這場戰爭中死去計程車兵可以哭,死去的隨軍官員可以哭,唯獨你我不能哭,因為這二十萬家的悲劇是我王家的人造成的。若你爹爹真遭了什麼不測,王上命令我出征,我就將功贖過,命令我謝罪,我就引頸就戮而謝百姓。”王翦停頓了一下。
“這種時候,悲傷是最沒有用的東西,為將者必須時刻保持冷靜,這樣才能有先機。”他整理了一下情緒,繼續冷靜的說到,
“是,爺爺,”王離回答,然後退了出去。
不知道王上怎麼樣了,孫子王離退出去之後,王翦坐在書房裡想。
當初這位秦王否決了自己的提議,任用李信出征。這是秦軍東出以來第二次輸,上一次是對上了李牧,那時候李斯姚賈他們用反間計讓趙國自毀長城。
不知道現在這種局面,他又要如何應對?
“大王,李信帶兵遠征,勞師動眾,卻一無所獲,我秦軍二十萬大軍有去無回,來年還有何人務農耕?”秦王宮裡,馮去疾上奏道,“等到李信回朝,臣斗膽請我王降罪處罰。”
“大王不可,”尉繚站出來反駁,“勝敗乃兵家常事,李信此戰雖敗,但其為我大秦打下燕國的功績仍在,一戰之敗而降罪,以後還有何人敢為王前驅呢?”
“尉繚大人此言差矣,”姚賈站出來說,“大王,秦軍之所以能戰,靠的就是賞罰有度,戰敗比戰勝要容易,假如戰敗了不受處罰,那還有什麼人會賣力的去取勝呢?”
“大王,”頓弱站出來說,“若要處罰,請您不光要處罰出徵的將軍,您的叔公昌平君貪生怕死,還沒有交戰就為了保全自己而跑回了秦國,把楚國新地交給了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老人。”
“王上啊,”我哥哥和這件事有什麼關係?昌文君並不知道他的哥哥是秦軍兵敗的始作俑者之一,他聽了頓弱的話非常不高興。
“假如有昌平君在郢陳駐守,即使戰敗,我軍的損失也要減少大半。王上要公平的處事,不能因為關係的親疏而運用不同的法律。”頓弱繼續說。
“若按照頓弱大夫的道理,因此就要處罰昌平君,那臣也請求您處罰臣,老臣身為左丞相,知道攻打楚國的諸多不利卻沒有勸諫,這是臣之過。
“同樣的,這些諫議大夫食秦祿,受皇恩,卻不能勸阻大王,也當懲罰!”昌文君說。
嬴政安靜的坐在大殿正前方中間的位置上,安靜的聽著群臣們的討論。
從攻打秦國拉開掃滅六國的序幕以來,他早已經知道這注定是一條艱難的道路,會遇到坎坷是註定的事情。
比起發怒或者悲傷,他更需要做的是腳踏實地,克服所有的障礙,步步蠶食,最後吞併天下。
比如在當下,他最需要做的是考慮如何把戰敗的損失降到最低,以及如何能反敗為勝。
要不要處罰李信,要怎麼處罰,這屬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