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4/5 頁)
間變成喜怒不形於色的梟雄,他沉著臉想著剛才孫秀的話,世家大族、賈后打得什麼盤算,他一清二楚。
無非想要匈奴人背黑鍋而已,暗殺太子不是一件小事,事後無論如何也得給天下人一個交代,而匈奴人就是世家、賈后打算事後丟擲的替死鬼。
“哼!想要我們匈奴人背黑鍋,哼哼!沒那麼容易!”說著劉淵眼中射出一道莫名的精光。
接下來幾天,整個晉軍大營充滿著一種詭異的平靜,梁王、太子之間相安無事,誰也看出曾經二人發生過激烈的衝突。而孫秀則不斷地暗中遊走於梁王、劉淵之間,做著最後的準備工作。
第六十章 民族融合
“殿下,如今新兵招收事情已經進行地差不多,只是有一件事需要殿下拿主意。”司馬雅有些嚴肅地對司馬遹說道。
“哦?什麼事情?搞得這麼嚴肅。”司馬遹看著欲言又止的部下,難道又發生什麼大事了?
“殿下是這樣,這幾天招收的新兵中,不但有我們華夏人,還有很多破落胡人前來應徵,殿下說我們要招募他們嗎?”
“胡人!?”
直到此時司馬遹才意識到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人口的問題。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凡王朝標明為“末”的時期,都是老百姓飽受痛苦的災難歲月。漢末三國時期,如此,唐末、宋末、元末、明末、清末,無不如此。
一棵大樹的砰然倒下,不外乎外力的突然摧折,或內部的逐漸敗朽。而一個偌大王朝的覆滅,通常倒都是內因在起催死的作用,東漢末年,就是這樣走向終結的。
第一,天災頻仍,民不聊生;第二,官員貪黷,朝政腐敗;第三,奸佞握權,虎狼當道;第四,惡行猖獗,昏天黑地。然後,黃巾遍野,赤地千里,諸侯蜂起,亂世攘爭;然後,三國鼎立,征戰不止,山河分裂,將近百年。
凡分裂,必定有戰爭,凡戰爭,必定要死人。
據《國史大綱》記載:“蜀亡時,戶,280,000,口,940,000。內帶甲將士102,000,佔全數九之一。吳亡時,戶,530,000,口,2,300,000。內兵230,000,佔全數十之一,吏32,000,**5,000。魏,平蜀時,戶,663,423,口,4,432,881。三國合計約得,戶,1,473,423,口,7,672,881。”
“就全史(指中國全部歷史)而言,戶口莫少於是時。大體當盛漢南陽、汝南兩郡之數。三國晚季如此,其大亂方熾時可想。”
這就是漢末三國時期的人口概況。
曹操在一首題名《蒿里行》的詩中,描寫了當時中原一帶的悲慘景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公元263年,蜀亡,公元264年,魏亡,公元265年,司馬炎稱帝為晉,中原統一,老百姓總算擺脫戰爭陰影。公元280年,也就是西晉太康元年,吳亡,全國統一。此時全國的總人口數為16,000,000,與現在的上海市、北京市人口相差無幾。
而在公元156年,東漢桓帝永壽二年,全國總人口已經達到50,000,000。
這一百年的仗打下來,只剩下三分之一人口,華夏人為分裂付出的代價,也太沉重了。更為嚴重的是胡漢兩方的人口比例已上升了到了一比二,在北方有至少五百萬的胡人正虎視眈眈地看著中原花花世界。
在這種情況下,漢人要想快速恢復元氣,就必須採取一些特殊的手段,反正中國歷史上經歷過很多次民族融合,不過每次都是以漢族被動情況下開始,而這一次司馬遹打算主動進行。
“招,為何不招,那些胡人天生就是騎兵,反正上次我們繳獲了那麼多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