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鄭和寶船下西洋(第1/2 頁)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鼎裡盛滿了美味的食物,而仇人卻生病了,不能接近我們,來搶奪我們的食物。
明成祖和唐太宗頗有相似之處。他倆得位多少有些不擇手段,但都憋著一口氣勵精圖治,各自締造了一個封建治世。
明成祖在氣質上像極了他父親,殺起官吏來毫不手軟,卻能善待老百姓。
戰爭總會破壞民生,導致大批百姓流離失所。
明成祖登基以後,立刻著手恢復民生,千方百計招撫流民復業。
他要求地方官厚加撫卹百姓,不得治罪逃亡者:“未復業者,悉心招撫。新墾田地,停徵其稅。”又下令免去山東、北平、河南等遭受戰亂的地區三年差稅,凡流亡百姓歸還原籍後,由地方政府撥付所需種子和農具。
在政策引導下,大批流民回到家園,農業生產迅速恢復。與此相對應的,是國家稅收大幅增長。
據統計,至公元1405年,明朝稅糧收入連續三年達到三千一百多萬石。軍衛屯田收入也達到峰值,約為二千三百多萬石。到永樂二十二年,全國稅糧總收入接近七億石,平均歲入三千三百多萬石。
不只國家稅收,明成祖時期的文治、武功、國力,均臻至明朝巔峰。
明成祖把明朝烹調得活色生香,而他心頭那根刺卻遲遲不知從哪裡拔起。
建文帝在哪兒呢?生要見人,死要見屍啊。
不是明成祖真想效周公輔佐成王,也不是他多關心自己的親侄子,他之所以心心念念牽掛這個下落不明的前任皇帝,只因為若建文帝不死,他統治的合法性就總顯得有些可疑。
所以,明成祖需要找到建文帝,就算不殺,至少也要當金絲雀養起來,一來防止他復辟,二來?消除靖難之役的負面影響,洗白自己的形象。
於是,從公元1407年起,兵科給事中胡濙(1375年-1463年)受明成祖之命,連續十四年遍訪名山、大川暗暗尋找建文帝蹤跡。就連母親去世,他也不能回家丁憂守喪。
有一次,他深夜趕回北京,馬上入宮拜見明成祖。明成祖當時已經睡著,聽報胡濙回來,立刻起床召見。君臣夜談至凌晨四更,無人知道這次密探的內容。
但建文帝可能真的沒死,而且胡濙可能真的找到了他。否則,兩人何必深談幾個小時呢?
傳說朱允炆隱居湖南湄江觀音崖為僧,這裡至今有一個著名的藏君洞,便因此而得名。歸隱前期,他或許仍有復辟之意,但隨著明朝越來越富裕,明成祖的地位越來越穩固,他已經看穿了,釋然了。所以,他或許託胡濙帶回來一段話:四叔,認真做個好皇帝吧,不用擔心我,我已經出家為僧看破紅塵,不再貪婪塵世間事了。
還有一種傳言,說建文帝浮海避居世外了。於是在胡濙遍訪天下之時,朱棣又派鄭和起寶船,下西洋,溝通萬國,尋訪帝蹤。
鄭和(1371年- 1433年)是位宦官,祖籍雲南昆陽人。他本姓馬,因靖難有功而獲賜姓鄭,升任內官監太監。
公元1405年6月1日,正值永樂三年端午節,鄭和奉命第一次下西洋。他的船隊從蘇州劉家河泛海經福建抵達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區),此後途經爪哇、蘇門答臘、滿刺加、錫蘭、古裡((今印度卡利卡特))等國家。鄭和賜予古裡國王誥命銀印,並修建碑亭,造石碑銘文稱古裡國“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鹹若,熙嗥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兩年之後,鄭和船隊回國,歸途順便剿滅海盜五千多人,生擒盜首陳祖義等人。
公元1407年,鄭和歸國不久便第二次下西洋。這一次航線途經占城、爪哇、暹羅(今泰國)、滿剌加、南巫裡、加異勒(今印度南岸)、錫蘭、柯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