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天下久安,帝王盛德事(第2/2 頁)
負責監管民事、軍事、財政和司法等幾乎所有行政領域。同時御史的工作積極性也更高了,他們在行政監督和勸諫皇帝等方面都更加直言不諱。
據統計,仁宣年間御史們共計上呈二百四十七份彈劾奏摺,揭發近七百名官員,使其中二百四十餘名官員降職。他們還還呈上二百五十多份奏摺以勸諫皇帝。
在明宣宗的支援下,顧佐展開大規模的吏治整肅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官場腐敗現象,直接推動了仁宣之治的形成。
在地方行政方面,明宣宗將督撫制度發展為正式體制。
所謂督撫制度,因起洪武大帝朱元璋,源於永樂大帝朱棣。
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和丞相制後,來自元朝的行省制度也被廢除。而由藩王分駐要地,各省設三司使而不相統屬。
這麼做,既削弱地方行政權力,也弱化了中央集權。所以,朱棣派遣御史巡視天下以加強中央集權。這只是一個臨時工作,官無定員,事畢回朝,且只負責監察,不理政事。
公元1430年,因各地稅糧隱報漏報過多,影響國家財政收入,明宣宗擢升一批新銳官員出任侍郎,專司巡撫各地、總督稅糧。與此同時,巡撫作為天子特命專職大臣,有權處理訴訟,審問奸猾。
巡撫制度,由此漸漸形成定製。
明宣宗認為居安思危才是保邦之道。他經常與大臣探討歷代帝王得失,以史為鑑,反覆告誡文武百官天下雖安,不可忘武,因為“毋謂已安,雖安不可忘危”。
他把整治武備與國家長治久安聯絡在一起,認為只有武備不廢,國家與社會的安寧才能得到有力保障。這個道理,到現在都依然顛撲不破。
他明確指出:安不忘危,治不忘亂,因為禍亂常常起於不測。故而嚴甲兵以守其國,是達到天下久安的“長治之道”。
為此他力行儲將、養士和儲蓄,從將士、糧草、後勤等方面做好充足準備,隨時有能力安內而攘外。但另一方面,他又反對無故興兵,濫用武力,認為“窮兵黷武,亦非帝王盛德事。”
明宣宗透過一系列改革穩定了明朝統治,使吏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但他也因自己的短視為後世留下了禍患,比如立內書堂教宦官讀書,自此宦官之權漸重,遂成為明朝政治痼疾。
:()跟著姓名學國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