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朱高煦虎頭蛇尾,明宣宗高舉輕打(第1/2 頁)
六二:震來厲,億喪貝,躋於九陵。勿逐,七日得。
雷聲招來危險,丟失很多錢,登上高山躲避。不用尋找,錢很快會重新得到。
雷聲猛烈,帶來危險。這個時候不要在意錢財這些身外之物,趕緊到山中找一個山洞躲起來。
錢重要,還是命重要?錢沒了可以再賺,命一旦沒了,那就真什麼都沒了。
所以當危險來臨的時候,不要不顧性命去拿錢拿金子,逃命要緊。等危險過去以後,該是我們的還是我們的。
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做人做事,要分輕重,明主次。如果鬍子眉毛一把抓,最後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
明仁宗崩了,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即位。
這次皇權交替的震盪程度還要超過當年,因為明宣宗的好皇叔朱高煦坐不住了。他已經四十六歲,如果再不爭一爭,這輩子不再有機會當皇帝。
朱高熾在北京病逝時,朱瞻基還遠在南京。朝廷眾大臣依舊選擇秘不發喪,急召朱瞻基北上返京。這個策略使朱高煦對朱瞻基的返京時間出現重大誤判,直接導致他的半路截殺計劃破產。
朱瞻基登基後,對朱高煦與朱高燧兩位皇叔採取綏靖政策。 一邊加以重賞,一邊採納朱高煦的利國安民四事,並致信答謝。
這麼做的結果是,朱高煦以為明宣宗軟弱可欺。公元1426年8月,朱高煦起兵造反,設前後左右中五軍,又設立太師、都督、尚書等官職。
明宣宗不忍心對親叔叔用兵,就修書一封派宦官送給朱高煦,勸他罷兵。朱高煦部署重兵,大馬金刀地坐北朝南會見使者,揚言把夏原吉等人送來,再慢慢商議。接著他派人上疏明宣宗,又給多位朝中重臣寫信,語多指責。
明宣宗見他鐵了心謀反,決定御駕親征。
國家內亂必然引發巨大的社會震盪,一旦用兵更會勞民傷財,不僅影響經濟社會生產發展,而且對國家財政也將產生沉重的負擔。
但無論花多少錢,這場仗必須得打,而且必須要打贏。否則和建文帝一樣,連皇位都丟了,又何談其它?
皇帝親征的訊息傳出,六軍將士歡欣鼓舞,民心迅速安定下來。
讓人大出意外的是,戰場初哥明宣宗朱瞻基的臨陣表現,比曾經經歷過靖難之役、久經沙場的朱高煦要高出不止一個段位。
他做出了極為準確的判斷,斷定朱高煦既不會冒險攻打濟南,也不會南下攻打應天府,而是會固守老巢樂安(今山東濱州惠民縣)。
朱高煦果然在樂安城內龜縮不出,所以他當初為什麼要大張旗鼓的起兵造反呢?
平叛大軍前鋒抵達樂安後,朱高煦依然固守不出,卻像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會戰一樣遞上戰書,約定明晨交戰。
於是,各路大軍陸續會師,團團包圍樂安。明宣宗並沒有立刻揮軍攻城,只是下令齊射了一輪神機銃箭震懾叛軍後。秀完肌肉,便命人往城內各處射入勸降箭書。
這是一次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典型戰例。
勸降書是這麼寫的:“張敖失國,始於貫高,淮南被殺,成於伍被。現在大軍壓境,你只要交出慫恿謀反之人,朕可赦免你的過失,待遇還保持和原來一樣。否則,一旦開戰你必然被擒,興許你的部下會把你綁了獻給朕。到那時,你就後悔莫及了。”
這封書信裡用了兩個典故。
張敖早年隨陳勝起義,劉邦建西漢後,封他為趙王。貫高是他的國相,一度密謀刺殺劉邦,事洩後導致張敖被捕入獄。後來貫高一力承擔所有罪過後自殺,張敖被釋放。
西漢淮南王劉安意圖謀反。門客伍被認為漢朝大治,四夷來服,又有大將軍衛青領軍,所以多次勸阻劉安,無奈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