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即位或拜太祖陵?(第2/2 頁)
能遭遇北元斥候,也有可能遇到山中野獸,不是一般的危險。禍不單行,金幼孜坐下馬馬鞍崩裂,從馬上摔了下來。胡廣等人不敢停留,紛紛策馬奔走,只有楊榮留了下來。他把自己的馬讓給金幼孜騎,自己則騎那匹沒了鞍具的馬。兩個人深一腳淺一腳通宵趕路,終於在第二天中午與朱棣匯合。
朱棣駕崩後,楊榮鎮定應對,選擇秘不發喪,這才使朱高煦後知後覺,確保朱高熾順利登基。朱高煦起兵叛亂後,也是楊榮力主朱瞻基御駕親征,最終兵不血刃成功平叛。
楊榮最難得的品質是居高位而不自傲,這使他有極為審慎明確的判斷,常常能料事於機先,從而避免災禍發生。
他輔佐的最後一位皇帝是明英宗。其時三楊輔政,宦官王振漸得寵信卻尚未專橫,朝政秩序尚屬穩定。
有一次王振找到他和楊士奇,關心地詢問:“三位先生年紀漸長,以後有什麼打算呢?”
楊士奇表示要竭誠報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楊榮則回答說他們已經老了,無法再為朝廷效力,應當推薦一些後進以報聖上恩德。翌日,他上書舉薦曹鼐、苗衷、陳循、高谷等人,後來都成一代名臣。
楊士奇對此表示不解。楊榮告訴他:“我們縱然攜手扶持,改變不了王振忌憚我們的現實。既然如此,不如推薦幾個自己人擔任要職,大家當同心協力。”
你看,無論什麼時候,楊榮都能保持對潛在危險的基本警惕,然後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對這一點,大楊榮七歲的楊士奇(1366年-1444年)自愧不如。
楊士奇的童年很不幸,剛滿週歲父親就過世了。他的媽媽改嫁德安同知羅性,楊士奇於是改姓羅。幸好羅性是一個通情達理的繼父。楊士奇懂事後,有一次羅家祭祖,他和泥自制了一個土像,用來祭祀楊氏祖先。羅性看到後大加讚賞,恢復了他的楊姓。
但他的厄運還沒有完,羅性因得罪權貴而被髮配邊疆,不久去世。楊士奇承擔起了家庭重擔,他一邊開館授徒,一邊奉養母親。他在這樣的境遇下參加科舉鄉試,結果名落孫山。
建文帝時期,因朝廷擬修《明太祖實錄》,楊士奇以一介布衣身份參加了進入翰林院的選拔考試。
考得好,就能出任太祖實錄的編纂官,考得不好,回家繼續開私塾。
楊士奇的考試成績怎麼樣呢?
:()跟著姓名學國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