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部分(第4/5 頁)
此時天子已經在殿中升座。文武百官也已經向天子禮拜完畢,贊禮官便宣中式舉子上前禮拜。
當然眾考生是不用進殿的。只是上了丹陛,然後以方應物為首隨著贊禮官的招呼,完成規定動作而已。有些比較文青的考生此刻面對神聖的大殿,已然熱淚盈眶、涕如雨下。。。。。。
隨後就在殿外丹墀上考試,案子早已擺好,並貼著每人的名字,等三百考生各就各位,執事官員便把題目發了下來。
方應物拿到題目,開眼看去,只見上面寫道:“皇帝制曰:聯祇舉丕圖,究惟化理,欲追三代以底雍熙,不可不求定論焉。
夫三代之王天下,必有紀綱法度,然後可以治。而議者乃謂三代之治,在道不在法,豈法無所用乎?
聖王立法必有名以表實,然後可以傳遠。而議者乃謂三代之法,貴實不貴名,豈名非所先乎?治不在法,則繼以仁政之說似決。法不貴名,則必也正名之說似迂,二者將何所從也。。。。。。”
一道題目,洋洋灑灑數百字,看得方應物連連腹誹。這題目簡直就是篇文章啊,這是想出題還是故意賣弄?
不管是不是賣弄,方應物也管不著,他看完題目又想了想,便奮筆疾書起來。
反正殿試不淘汰人,也不講究死板的八股格式,所以不用在意許多,只管憑著思路一口氣寫下去即可。中間注意一下駢四儷六的語句,再來點以古諷今的小段子顯示自己憂國憂民就搞定了!
方應物雖然學術功底一般般,但勝在思路開闊,此時筆走龍蛇文不加點,看在監臨官員眼中,自然又暗暗得到一個才思敏捷的評價。
寫了三四千字,方應物感覺差不多了,便收了尾,然後起身走下丹墀交卷去。
收卷官在東角門這裡,方應物交了卷出東角門,就算是離開考場,至於下面的程式就與他無關了。
此時十幾位讀卷官都在左順門裡的東閣,所有試卷都要先送到這裡。當著方應物的面,收卷官彌封試卷,蓋上關防,然後就拿著試卷朝左順門行去。
方應物望著收卷官的背影,愕然片刻。這殿試果然極度的、非常的、特別的不規範,不過他喜歡!
這其中當然有潛規則了。。。。。。沒錯,試卷的確是彌封糊名,理論上送到東閣後,看不出是誰的試卷。但收卷官親自拿著方應物的試卷到東閣去,難道他沒長嘴麼?難道他不會用嘴巴告訴別人這份試卷是誰人的麼?
會試名次靠前的人和關係戶都會享受這種待遇,不用驚訝。這就是殿試的規矩,告到皇帝老子那裡也沒用。
科舉最終名次分一二三甲。在理論上是這麼產生的——殿試試卷由十幾個讀卷官看過後,每人都會劃出等次符號。
一張試卷得到的頭等評價越多。當然名次也就越高,若一大半人給某試卷畫了四五等,那此試卷必定是三甲了。
在實際操作中,試卷都由閣老先看過,並先評價過,然後才讓其他讀卷官傳閱。所以你懂得。。。。。。這就是傳說中的“定調子”,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當然絕大部分閣老就算提挈自己人,也會講究體面的,吃相不會太難看,不會一定要幫自己人弄個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甚至還會故意反其道為之,以示公正無私。
除非是極個別的奇葩,每每說到此處就不得不點名張居正,沒有吃相比他更難看的閣老了。
不過讀卷官終究是讀卷官,不是閱卷官。他們不能直接決定三鼎甲,這是天子的最高權力。
但天子也沒工夫把三百份試卷都仔細閱讀,所以每次都由讀卷官選出前十名呈進御覽,然後由天子在這小範圍內親筆點出前三。也就是說。試卷進不了這十名裡,就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