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抵達港島,會面婁家(第1/3 頁)
他們這種情況想要正常手續跨境是不可能的,只能偷渡,能依仗的一個是人們不知道他的目的地,另一個就是現在通訊的不發達,真要發個通緝令,一個月能到南方就不錯了,而且他顯然夠不上全國通緝的標準,頂多算個人口失蹤,逃避下鄉勞動,再有就是現在可沒有天眼系統,走到哪都不怕被發現。
所以他們的行動相對還是很安全的,不過說實話,董思萌是一點都不想去港島,這個年代的港島,雖然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但還並沒有多麼繁華,貧富差距大,黑社會橫行,當真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大部分食物來源都是大陸,也是苦了大陸,就算三年困難時期和全民大鍊鋼的時候,也沒有斷了港島的供應,那個時候,數不清的大陸人往港島偷渡,港島方面也是嚴打嚴查,同樣每天都有數不清人被遣返,那時的香港本地人對大陸人的態度其實還好,因為他們也經歷過吃不飽穿不暖被英國人欺負的日子,有些人知道當時大陸的情況,自己吃不飽還能保證港島的食物和飲水供應,所以在遇到遣返偷渡客的車輛的時候,如果手邊有的話,會往車上扔一些食物和物資。
可是還有一部分人想盡辦法留了下來,從1842年被割讓給日不落時的4000多人的小漁村,到現在1966年的三百一十萬人口,這裡面除了日不落人,其他幾乎都是移民或者偷渡過來。
其實這個時候港島對人口數量是有很大需求的,隨著戰爭的結束後全球對華禁運,讓港島原本依靠大陸發展的模式受到了嚴重損害,港島在60年代不得不由貨物轉運調整產業結構為生產本地產品,香港也由此進入到了工業化的快車道中。在自動化機械還沒有開始發展的那個年代,工業的發展無疑對人口數量的需求是巨大的,但是終究有一個極限,這個時候港島的人口數量就已經超過他的需求,已經開始有數不清的人開始沒有食物,沒有住所,也就衍生了很多的天台房、唐樓、街邊住宅、木屋、籠屋、板房。能住的起唐樓的就已經是條件很不錯的了,天台房也大部分依託於唐樓,建在唐樓的樓頂,每天的用水都要去樓下打,而且除了唐樓,其他的住所基本也就是一張床、一個蚊帳,廚房更是隻有一個爐子一口鍋,爐子還大部分是用鐵皮桶改造的。
這些人沒有穩定的收入,唯一的生活來源就是打零工、碼頭抗大包,其餘的,就只能靠坑蒙拐騙和出賣自己的身體來維持生活。
當然了,富人區和英租界遍地黃金也不是隨便說說的。
董思萌跟一家人收拾好行李,其實除了兩套換洗衣服和早就準備好的臘肉臘腸米麵等食物,其他的東西都是放在小世界裡的,董思萌只是帶了個大箱子放些亂七八糟的作掩護。
董思萌給鄭隊長、劉科長分別留了一封信,在信裡留下了生產隊以後的發展道路和方向,劉科長就乾脆是個辭別信。趁著夜色,一家人跟著三大隻拉的板車步行上路,他也不能從生產隊偷牛車啊,畢竟丟牛是大事,加上董父董母年齡也不太大,這一路倒是沒怎麼遭罪。
他們的第一目的地,赫然是前段時間董思萌來過的小漁村,把另外三人安頓在一個隱蔽的地方,董思萌孤身前往小漁村,找到了新任的村長,金錢開路,很快,死去的那個村長家的漁船就屬於董思萌了。
在陸地休整一天後,董思萌一家趁著月色登上了那艘排水量還算可以的破漁船,這年月可沒有發動機,除了划槳,只能借住風帆,不過這個季節出門早就在董思萌的計劃之中,現在已經是初冬時節,東北風盛行,接著風力一家人一路南下,不用划槳,沒事再撒兩網捕個魚,一家人看似逃亡,實則像度假一樣悠閒,如果不是船太小晃動幅度比較大,真算得上是一次不錯的體驗,所以隔三差五的害的上岸睡一兩天,腳踏實地的感覺還是好過船上。
之所以選擇水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