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截斷歸路,加上缺少軍糧,情況十分危機。宰相楊國忠卻在此時因嫉賢妒能上書誣告哥舒翰畏敵不戰,唐玄宗李隆基於是下詔書強令哥舒翰帶兵出關與叛軍作戰。哥舒翰雖然知道安祿山在潼關外早已埋下伏兵多時,自己出關作戰必然戰敗,但無奈有唐玄宗的強命,只得含淚接下詔書,領兵出關迎敵。哥舒翰出關果然中了埋伏,二十萬軍隊全軍覆滅,安祿山趁機攻陷了潼關。
明皇馬嵬有短長
馬嵬兵變:
潼關失守之後,安祿山叛軍直逼長安而來。唐玄宗李隆基帶著寵妃楊玉環和一些王公大臣在禁衛軍的護衛下急急忙忙地跑出長安。由於出逃得十分匆忙,更因為一路之上的官員都以聞風逃散,唐玄宗一行人好不容易才來到馬嵬坡,勉強紮好營後軍卒都已經是飢寒交迫了。士兵們認為他們之所以如此狼狽,全是楊國忠所害,都恨得咬牙切齒。恰巧在這個時候,有幾個吐蕃使臣前來討要食物,楊國忠上前與他們交涉。士兵們趁機大喊:“楊國忠要造反。”便一擁而上將他殺死。士兵們將楊國忠殺死後,又逼迫唐玄宗處死楊玉環。唐玄宗雖然不願意,卻恐士兵譁變,只得讓宦官高力士將楊玉環勒死,這才平息了士兵的怒火。經過這場兵變,唐玄宗像驚弓之鳥一樣,急急忙忙地逃往四川成都去了。太子李亨留在當地主持朝政,在靈武即位,稱為唐肅宗。
相關知識
遣唐使:
遣唐使是指唐朝時日本為了向中國學習先進的文學知識所派出的使節團。遣唐使團的規模初期只有約一、二百人,僅一、二艘船,到中、後期規模龐大,一般約五百餘人,四艘船。最多的一次是公元838年的第十八次,達到六百五十一人。使團成員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錄事等官員,還有文書、醫生、翻譯、畫師、樂師等各類隨員和工匠水手,此外,每次還帶有若干名留學生和學問僧。公元630年,舒明天皇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從公元630年至公元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間,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後因故中止者三次,實際成行的十六次。但是有一次僅抵達了朝鮮半島的百濟國,有兩次是作為送回唐朝專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入唐日使久客末歸而特派使團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實際上真正名副其質的遣唐使是十二次。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節度使:
節度使是唐朝一種官員的名稱。公元771年,賀拔延嗣被唐睿宗任命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開始成為正式的官職。唐玄宗開元年間,設立了九個節度使,范陽節度使是節度使中兵力最大的。此時的節度使多由少數民族擔任,並封郡王。節度使初置時作為軍事統帥,主要掌管軍事、防禦外敵,並沒有管理州縣民政的職責,後來才漸漸總攬一區的軍、民、財、政,所轄區內各州刺史均接受節度使的指揮,併兼任駐在州的刺史。安史之亂後,國中遍置的節度使,多為安史之亂的叛將和平叛戰事中崛起的將領。這些人各統數州,軍事民政、用人理財都自己做主而不聽朝廷的命令,死後還將官職傳給子女或部將,此時的朝廷因無力*,往往姑息了事。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二十
正 文
張巡盡節睢陽城,光弼大破史思明;
秀實秉公直辦案,子儀獨入回紇營;
永貞革新只一載,甘露事敗怨清風。
釋 義
張巡盡節睢陽城
睢陽之戰:
張巡是唐朝的名將。安祿山起兵叛亂之初,張巡應睢陽太守許遠之約帶兵前往協助他守城。許遠讓張巡統帥城中軍民抗敵,自己則負責為他管理糧草。睢陽地當睢陽渠要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