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頁)
怎麼知道他人內心的想法呢?觀色就是一種好辦法。從孔子到孟子到近代的曾國藩都善於此。
人類的心理活動非常微妙,但這種微妙常會從表情裡流露出來。倘若遇到高興的事情,臉頰的肌肉會松馳,一旦遇到悲哀的狀況,也自然會淚流滿面。不過,也有些人不願意將這些內心活動讓別人看出來,如果單從表面上看,就會判斷失誤。
在一次洽談會上,有個人自認為會透過對方的表情洞察其內心,只見對方笑嘻嘻地完全是一副滿意的表情,於是他覺得交涉一定會成功,可是最後的結果卻是以失敗而告終。
所以不能只簡單地從表情上判斷對方的內心活動,因為有人是善於做表情的。在以表情突破對方心理時要注意:沒表情不等於沒感情。
生活中,我們有時會看到有些人不管別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他都一副無表情的面孔。
有些人不滿他人,尤其是領導的言行,只是敢怒不敢言,只好故意裝出一副無表情的樣子,顯得毫不在乎。碰到這種人,最好不要直接指責他。最好這樣說:“如果你有什麼不滿,不妨說出來聽聽!”這樣可以使他竭力壓抑著的感情鬆動,不至於走向極端。
與不苟言笑,表情漠然的人,不宜說話過多,避免正面交鋒,而應另擇時間,開誠佈公地與他交換意見,這樣就可以避免其對你的懷恨在心。
毫無表情有兩種情形,一種是極端的不關心,另一種是根本不看在眼內。
例如,辦公室裡在談話,有人坐在角落裡不插話,連笑都不笑一聲,投過來一種無關己事的目光,這就是一種根本不看在眼內的表情,但有可能其內心是一種好意,只是不參加談話而已。尤其是女性,有的人覺得表現自己的好意,反而不妥,不如就顯現出一種近乎漠不關心的表情來。
心理與表情有時反差很大甚至是相反的意思,例如憤怒悲哀或憎恨至極點時也會微笑。
這種情況眼光表情不同,通常人們說臉上在笑,心裡在哭的正是這種型別。縱然滿懷敵意,但表面上卻要裝出談笑風生,行動也落落大方。
人們之所以要這樣做,是覺得如果將自己內心的慾望或想法毫無保留地表現出來,會有不好的結果,甚至會招致災禍,所以以笑代怒。
由此可見,觀色常會產生誤差。滿天烏雲不見得就會下雨,笑著的人未必就是高興。很多時候,人們把苦水往肚裡咽,臉上卻是一副甜甜的樣子。反之,臉拉沉下來時,說不定心裡在笑呢。
遇事慌亂必將出現差錯
忙處不亂性,須閒處心神養得清;死時不動心,鬚生時事物看得破。
——《菜根譚》
要想在事務紛忙時也能保持冷靜態度而本性不亂,必須在平時修身養性培養清晰敏捷的頭腦;即使面對死亡也毫不畏懼不留戀,必須在平日對人生有所徹悟,看清事物規律。
曾子重慎、重孝,強調內心修養,自有其既盡人情又合事理的價值。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態度端莊,言辭謙和,行為謹慎,不以狂躁傷人,不以驕縱觸規犯法,不到處捅漏子、鬧矛盾,少犯錯誤,避免被人指責怨恨……應該是一種很好、很難得的品質。曾子還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遠,死而後已”,“臨大節而不可奪”,“戰陣無勇,事君不忠為非孝”。但是人在面臨抉擇或者有所建樹甚至有關生死的場合,一味謙和謹慎,一味守身保譽,一味歸向內心,都是不可取的。總之,要想真正做到“忙處不亂性”、“死時不動心”,則是人生一大難事,不是人做不到,而是做到的人太少。
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視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