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回 晉王妙計解困局 金鑾殿上約三事(第1/3 頁)
伴隨著皇宮大殿的晉陽鐘響起,眾文武大臣陸續進的殿中按文武班分列兩旁。那晉王位列文班首位、下首為左丞相齊國公高熲、太傅宇文述等。眾人剛剛站定文皇便在黃門司禮太監的攙扶下登坐於大殿正中龍椅之上,楊二還是第一次親眼看到這古代皇帝的威儀,只見文皇頭戴12冕金色通天冠,大黃明色的黃袍,上鏽兩條沖天金龍,一條鍺黃色纏白玉寬背腰帶,獨坐高階龍椅之上,甚是威嚴。在皇勢的威壓之下,讓人不得不升起一種膜拜之意。楊二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對權利的強烈渴望,難怪人們都削尖了腦袋想盡辦法往上爬,為爭得權柄不惜一切,真沒有比擁有權利更加瘋狂的了。
司禮監黃門侍郎元巖抖了下手中的拂塵,尖利著嗓音喝道:“有事早奏,無本退朝----”
“陛下,臣有奏請。”左丞相齊國公高熲出班執笏說道。
“高愛卿有何奏,但講無妨。”文皇看著高熲和藹有佳的說道。
“陛下,現我大隋精兵二十餘萬陳於大江北岸與南陳隔江對峙,已有一年餘。每日馬嚼人吃耗費錢糧無數。加上春種之糧剛剛播種不久,遠未到收穫之際,每日內務府庫存糧只出不進。更有那北地中原逃難到此的流民無數,皆由內府糧食賑濟。唯今內府存糧只夠供給大軍不足半年。若秋糧打下之前,突厥對我用兵,兵亂又起,關中河套等地將無糧可收,那我朝將陷極度糧荒之危境,望我皇早作定奪。”高熲不緊不慢的把話講完,話音未落,滿朝議論之聲驟起。文皇聽言也攆須沉默不語,他在思索如何解決這樣的困局。
“丞相之言事關國體,諸卿可有對策?”文皇抬頭看向文臣群,眼光從宇文述、楊孝正、裴肅、袁旻、劉昉等大臣身上掠過。眾人皆低頭不語,不敢出班諫言。只有晉王楊廣此時似乎波瀾不驚,面似沉水,嘴角還略有笑意,不似朝中眾臣那樣驚慌失措,搖頭不語。
文皇見了輕嘆一聲說道:“前月剛解無鹽之苦,如今又臨少糧之危。朕欲驅散來京流民,終止每日賑濟之糧耗費,在傳諭各州府於民間徵集糧食,以充實內府,不知眾卿意下如何?”
“陛下不可。來京流民百姓盡皆是失地農民,如若停止賑濟粥食,驅散出京,必然餓死,使京畿民心不穩,此意萬不可!如若傳旨各州府向百姓徵糧,州府官吏中貪官眾多,必然加倍盤剝百姓,如是將激起民變,那時烽煙四起,星火燎原,局面更加不好收拾,此意更不可行!”眾人抬眼一看,原來出班怒懟皇上的人是貝州刺史袁旻也。
楊二聽了也不禁點頭暗贊,那袁旻每句話都說在了點兒上,直接將皇上的聖諭駁翻。朝中有這樣的錚臣,難怪大隋有十餘年的開皇盛世。
“那將如何是好?皇兒你前番以一人之力解我滿朝用鹽之危,被民間盛傳為鹽神臨凡,如今又現這糧荒,你可有解決之法?”見眾臣不言,文皇不在寄希望於文臣,倒把目光只往晉王楊廣身上看,眼中流露出一絲渴望。
楊二見此,不得不出班言道:“父皇,袁大人剛剛所言極是。如今兵戈方止不可在加重百姓負擔,以免有不軌之人藉此煽動民情。兒臣有本奏可解此危局。”說罷將手中奏本遞與司禮監轉呈文皇御覽。朝中文武大臣皆驚,不想如此難局晉王千歲能解?那文班中的楊素聽了此言更是看向楊二,面色極其沉重,兩眼更是露出陰冷之色。
“皇兒,真如你奏本中所述可解糧荒困局嗎?文中之意朕尚有不解,你可詳細解述一番。”片刻,文皇抬頭面露不解之色對楊二說道,希望他能解釋的詳細一些,同時也好讓朝中大臣品評一番。
“父皇,各位伯伯。”楊二向文皇拱手施禮並轉身向文武大臣們行了一個禮後,接著說道:“小王數月前離京本欲前往潼關歷練,半途聽說我朝缺鹽之甚,百姓苦不堪言,便急往河東潞州找到那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