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4/5 頁)
大家都呈現出一臉迷惑,才又說:“你們不要誤會了,這地底下可沒有石油,如果有石油,我們邊陲鎮就不會那麼窮了。”
記者問:“怎麼煉油呢?”
他說:“你們猜猜!”
有人說:“這總得建廠房吧?”
有人說:“建廠房必須先建路。”
這邊根本沒有路,他們的車也只能停在小山坡下。
邊陲鎮委書記向坡下走,朝前面不遠的小樹林走去,那裡有好些個幹完農活歇息的農民。進了小樹林的樹蔭裡,書記摘了草帽搧著風,問那幾個農民:“這麼曬熱的天氣,你們怎麼還下田幹活啊?擔心別中暑了。”
農民很憨厚地笑著說:“趕時令啊!再晚幾天,這花生種下去就不結籽了。”
書記問其中一個抽著煙的農民:“你種了多少?”
那農民說:“不多,才十畝。”
書記笑呵呵地說:“十畝還不多啊?”
那農民就指著一個瘦小的農民說:“他種得更多,二十畝。”
書記問那瘦小的農民:“忙得過來嗎?”
瘦小農民說:“忙不過來也要忙,脫貧啊!不勤奮不行。”
書記這才對記者們說:“他就是我們一直幫扶的貧困戶,以前,鎮裡村委會只是在他困難的時候,給予一些物質上的幫扶,我當書記後,覺得這種形式只能解一時燃眉之急,並不能長期解決問題,所以,提出我們的幫扶目標是,‘扶一個富一個’。當然真正要富有起來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至少,能讓他們自己養活自己吧!”
瘦小農民說:“書記你放心,只要政策好,一年兩年,不會超過三年,我一定能富起來。”
書記對記者們說:“你們聽聽,信心多足?”
農民們便說:“我們的信心足,也是因為書記的水平高,書記制定的政策得人心。”
書記說:“那裡,那裡,我算得了什麼?我只是政府的代言人,政策好,是因為改革開放,沒有改革開放,還算大鍋飯,還搞計劃經濟那一套,我就是有再大的能耐也沒用。”
張建中不傻,完全清楚,這些人,說這些話都是事先安排好的,都是書記導演策劃的。然而,他又不得不佩服,他導演策劃的能力,果然比那些接受採訪,開座談會要高明得多。
書記掃了大家一眼,問:“大家明白了吧?這裡為什麼叫煉油基地了吧?”
大家還是搖頭。
有人說:“這裡還是農田啊!”
有人說:“他們不是在種花生嗎?”
張建中對農業一竅不通,更是稀裡糊塗。
書記問:“花生是用來幹什麼的?”
有人說:“食用的。”
書記笑著搖頭,說:“你們都是城市人,就知道花生可以煮熟了吃,炒香了吃。其實,花生最大的作用是榨油。我們的食用油就是花生榨的。我們這裡全部種上花生,不就是煉油基地嗎?不是煉石油基地,是煉花生油基地。”
大家這才恍然大悟,雖也覺得牽強,卻又不是沒有道理。
書記告訴大家,鎮政府與省城的某家企業聯營建立了供給關係,由他們提供最好的花生品種,並負責收購,農民種多少收購多少。收購的花生再賣給廠家榨油。他說,農村不缺勞動力,農民不怕辛苦流汗。他們缺的是農產品流通,只要農產品流通,變成商品,換成錢,他們的勞動才有價值!他說,我們政府就是要想盡辦法,讓農民手裡的農產品流通起來,讓農民的農產品變成錢。
書記告訴大家,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現在,我們只是剛起步,今年,我們在這塊地上做出成績,取得經驗,鼓舞了農民的幹勁後,明天,就向全鎮推廣,爭取在三年內,讓全鎮所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