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5 頁)
國科學技術館無償提供“中國大眾化資訊高速公路”展區;再比如她主匯出版了一套網路文化方面的圖書(?刪除後是不是無法接下文了?)。這套圖書的作者包括胡泳、郭良、王小東、姜奇平、吳伯凡等人,再後來,王俊秀、方興東等人加入,他們成立了一個叫數字論壇的組織,這個組織雖然現在已不再以一個群體的方式出現,但直到今天,他們中的很多人還在為這個時代貢獻著他們的聲音。
張樹新的問題是她不知道怎麼樣向網民收錢,在這點上,丁磊和張朝陽等後輩要比她更成熟更實際的多,這表現在張樹新只開花不結果上,她不是不想結果,只是不知道怎麼去收穫自己的果實。之後她學精了,做資本的朋友,為資本打工,她後來參與潤訊和CDMA等多個電信重組的專案運做都取得成功,也算小成。
ISP的商業模式都是想幫電信做服務,在使用者心目中獲取認可後反過來去叫板電信,這個模式雖然可行,但存在兩個問題,一是電信本身掌握了定價權,而且它能直接下場,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所以在競爭上先天不足;二是電信本身在進步,在不斷改進,它要真發力,很難和其正面競爭。所以,第一批ISP都很受傷是很正常的事情。張樹新自己講過一個段子:當時每條電話中繼線的月租費是6000元人民幣,意味著你這條電話線24小時全佔線,客戶交給你很貴的錢,也是永遠賠錢,所以張樹新當時闖過*的辦公室,找過當時*的副總經理張立貴和冷榮泉,張樹新跟他們講,你們這樣下去是中國資訊產業的罪人。冷榮泉笑了,講了一句話,他說,我佩服你(張樹新),但是我們的財務不歸我們管,歸財政部。
。 想看書來
中國電信裡的那些年輕人(1)
電信改革是網際網路成長壯大的最重要的推手之一,1995年的先行者們都看準了這一點,所不同的是,田溯寧是幫電信做,而張樹新是與電信對著做。這在當時,是兩種思維方式的不同。前者的思維是中國的網際網路是要走向開放的,因此做互聯互接,在這批人看來,Internet該翻譯成網際網路;而後者的思維是中國的網際網路將自成體系,他們管Internet叫國際英特網。
對應的不同的結局是,田溯寧領導的亞信在2000年3月成功上市,田溯寧後來去網通,在帶領網通上市後,田溯寧轉身做了一個主題為寬頻的產業資金,他的合作伙伴包括默多克等人。
張樹新的瀛海威則成為中國網際網路歷史上第一個悲情故事。1998年6月,由於虧損嚴重,並且後繼資金匱乏,大股東興發集團與張樹新產生衝突。危機四伏中;張樹新黯然宣佈辭職。但她的故事僅僅是眾多中國ISP的失敗故事之一而已。
張樹新們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輕視了電信本身改革開放的內在動力。1995年3月,*雖然沒有從郵電部分拆出來,但郵電部為*獨立申請了商標,這相當於為其準備了準生證。而電信內部,特別是地方電信內新成立的資料分局裡,不乏對網際網路有想法有激情的年輕人。
這些年輕人中當時最早嶄露頭角的一個人叫李黎軍,當時是深圳電信新技術中心的負責人,也是深圳網際網路專案的立項人之一,李黎軍少年大學生,清華大學畢業,曾經的深圳十大傑出青年。後來下海經商,是國內知名的網際網路增值業務公司傲天的創始人之一。而具體承接深圳網際網路專案的幾個年輕人現在也鼎鼎大名,除了下文提到的負責應用端的張春暉,另外三個人分別是曾李青、王亮和鄧峰,曾李青後來與馬化騰、張志東一起創辦了騰訊,王亮和鄧峰都在深圳電信體系裡,已經貴為局座。
深圳電信的網際網路接入走的是香港出口,因此,第一期工程是香港自動公司承建的,第二期才上由亞信承建的Chinanet。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