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部分(第3/4 頁)
綿陽,可出成都之北。在陰平東南有橋跨白龍江上,即所謂陰平橋頭。陰平道極險峻,平時惟樵獵可通。
蜀漢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北伐,平定陰平、武都,謂“全蜀之防,當在陰平”,因而置戍;後因“流馬”小船發明,白龍江水運頻繁,因而開發成為川、隴之間的一條通道。曹魏景元四年(263年),鍾會、鄧艾伐蜀時,屯田沓中的姜維聞訊提醒後主亟遣兵守護陰平橋頭,後主卻未在意。姜維迅速回軍扼守劍閣,扼鍾會大軍於劍門之外。鄧艾向司馬昭請示從陰平道進兵:“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趨)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里。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鍾)會可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司馬昭從之。鄧艾遂自陰平行無人之地七百里,出劍閣姜維軍後,先登至江油,擊破涪城、綿竹,進逼成都。劉禪震驚,自縛出降。
自鄧艾以後,陰平遂成為取蜀之一捷徑,據蜀者亦多注重對陰平道的防禦。五代時,石敬塘攻兩川,西川帥孟知祥一面遣軍爭劍閣,一面派軍趨龍州(今龍安),扼守要害,以備陰平故道;石敬塘果然遣軍欲從陰平道進兵,因西川兵有備,敗還。後世明初傅友德伐蜀,揚言出金牛道,而潛引大軍循鄧艾陰平故道而趨成都。
這是川北的幾條交通孔道。因四川重心在成都,由金牛道進出最為便捷,故金牛道為川北要衝,劍閣為其門戶,為歷代攻蜀、守蜀者所重視。陰平道則以地形偏僻險惡、易被忽視而更隱蔽,由此進襲成都往往能收出奇制勝之效。從米倉道南下巴中可趨重慶,南北對峙之際,由米倉道進軍可威脅川中與東南之間的交通線。
這是四川東、北兩個方向交通孔道及其攻守要點的大致情況。前人有言“成都之險,不在近郊,而在四境之外也”。據蜀者必東據江陵,北守漢中,四川之險才稱穩固。據江陵可全據巫山之險,守漢中可全據大巴山之險。
相比較而言,漢中對於四川的意義又有過於江陵。漢中夾在關中和四川之間,漢中對四川擁有地理上的優勢,而對關中則只是共享秦嶺之險。在南北對峙的形勢下,漢中的歸屬關係到南北均勢能否維持。自漢中越秦嶺北進較難,而越大巴山南進則相對容易。若漢中歸北方,雙方以大巴山為前沿,則地理上的優勢在北方。故守漢中是守四川之上游。而江陵居四川之下游,自江陵入翟塘,須逆江流而上。歷代攻蜀,從漢中入劍閣滅蜀者居多。所以前人有言“巴蜀之根本實在漢中。未有漢中不守而巴蜀可無患者也。故昔人謂東南之重在巴蜀,而巴蜀之重在漢中。”
北守漢中,東據江陵,這種態勢不但守險穩固,以進取而言,亦較積極。據江陵可以東臨荊楚,守漢中可以北窺秦隴,且藉漢水東下,還可呼應兩路以出中原。歷史上,以公孫述全盛時期和劉備跨有荊、益、漢中之時為歷代據蜀者最好態勢,而以荊邯對公孫述的建議和諸葛亮的隆中對為經營四川的最好策劃。
眼下江陵雖不在周家之手,但漢中卻是周家牢牢掌握之地,周家出漢中,經子午谷南下,周曄主力進逼劍閣,華騁的奇兵則往陰平關而去。
周家對蜀中的攻略,在全天下目光聚集在洛陽劇變,遭到北疆雲家軍和南方林曦平亂大軍的南北夾擊之時,周家地悍然出兵干涉冷家蜀中轄區,又再次吸引了天下人的目光。
…………………………最近的戰略分析確實是多了些,而且不做作的講,這確實是開始拖劇情了。因為編輯要我本月結束,但如果本月結束(31號)的話,劇情就只能寫到天下幾分,這樣一來我就必須把字數控制住,閱讀的平順性肯定要打折扣。
現在正式公佈一件事情,即本書將會在本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