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的真理,比如“五種物質元素說”、“矛盾變化”等。在孔子的教育系統裡,“禮”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也許只能等孔子從墳墓裡鑽出來告訴我們,但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那就是他僅僅繼承了周朝初期的“禮”當中的唯心的部分,也就是說孔子不可能看見人對自然的改造能力和征服能力。
要明白這些東西,我們只好從孔子以及孔子的徒子徒孫們的理論體系來尋找。
《尚書》又稱《書》,是公孫鞅所列出的禁書之一,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步歷史文獻彙編。據說是孔子編訂,但根據歷史學家考證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更非成於一時,而是經由長期流傳,最後到春秋戰國時期定型,是儒家奉旨為經典的歷史鉅著。《尚書》裡記錄的是國王和大臣有關國家大事的言論以及政令檔案,大部分內容是帝王對臣民所發表的訓令和向軍隊宣佈的誓師詞,還有大臣們對君王提出的建議和規勸。目前存在的《尚書》系後代儒生們根據自己學說要求進行編訂的,根據其他學說對《尚書》的引據,這部歷史鉅著合計有四十餘篇,今存二十餘篇。依照現存的《尚書》,大致可分為:典,堯舜等人的言論、事蹟;謨,舜禹等人討論政治的談話;訓,記載商代大臣教訓商王以及王子的話;誥,上級對下級的指示和君王對臣民的講話;誓,士兵征戰時或交戰前宣佈的誓師詞;命,君主獎勵或賞賜臣民所下的命令。
《詩經》,大約成形於公元前六世紀前後,當日苟子在所作的《勸學》篇中已經將《詩經》、《尚書》、《春秋》列為必讀之書,並且說學習必始於讀經,然後再讀“禮”。《詩經》所收錄的作品上至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紀),下至春秋中期(公元前六世紀),儲存的作品有三百零五篇,分“風”“雅”“頌”三部分,大部分是各地民歌,只有一小部分是貴族的作品。“風”是指鄭、檜、秦、曹等各國的民間傳唱的歌謠,他們並不配樂,後來采詩者上呈掌管音樂的太師,由太師按音節音律整理,上奏天子;“雅”就是“正樂之歌”,分為“大雅”、“小雅”;“頌”就是天子、諸侯的祭祀用詩。《詩經》涉及的地域相當寬廣,東到山東,西至甘肅、陝西,南至江漢流域,北至河北、山西,基本涵蓋了這個中原地區。《詩經》是先秦儒家崇奉的主要經典,它倡導一種禮儀、重歷史的人生哲學,在文學與政治的關係方面又做出詩可以興、觀、群、怨的樣板,尤其被孔子所推崇,使之成為宣揚自己那一套思不出邪的思想,成為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工具。他說:年輕人該好好學習《詩經》,因為它可以培養人的想象力、觀察力,對如何交朋友、諷刺政治均有幫助,近者可以師父,遠者可以師君,從詩中還可以識的許多鳥獸草木之名;不學《詩經》便說不上像樣的話,就像面對牆壁而立。
《左傳》又名《左氏春秋》,相傳系左丘明的著作,但儒家學者把它列為孔子的著作。左丘明,春秋時期魯國人,雙目失明,曾任魯國太史。記錄了自魯隱公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於魯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前後共計二百六十九年。在這二百六十多年的歷史中,作者筆觸縱橫捭闔,上自天子、諸侯、公卿、大夫,下至商賈、刺客、樂師、妻妾,大至諸侯角逐、爭王爭霸,小至婚喪嫁娶、出亡、築城、占卜,一一進行了接觸和記述,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充分展示了那個時代豐富的現實。《左傳》與孔子編著的《春秋》不同,在它裡面還展現了比較進步的民本思想,強調了人心與民心在###和軍事鬥爭中作用。但大部分思想與儒家思想一致,也被儒家奉為經典。
《論語》,一本較為完整儲存孔子思想與學說的經典。孔子畢生精力鼓吹的“仁”其實就是“愛人”,推己以及人的忠恕之道,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納入《周禮》的規範。對統治階級來說就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