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魏武卒(第1/2 頁)
王小飛寫的報告印發全軍後,很多人都對行軍重視起來。
這不,關勝、呼延灼、秦明、花榮、徐寧、魏定國、單延珪、凌振、韓滔、彭玘,這些轉投梁山的前大宋將領,此時也聚在一起,研究《梁山軍隊行軍總結與展望》。
這些朝廷降將,自幼熟讀兵書,之前也帶過兵,打過仗,所謂吃過看過用過。他們看待軍事問題的角度,與其他草根出身的好漢相比,還是有所不同。
呼延灼最先發表看法:“嘿呀,真想不到,梁山居然暗藏此等人才,能寫出如此花團錦簇的文章。不過到底是少年心性,裡面有些描寫吧,還是言過其實,過於誇大。”
作為呼延灼的副將,韓滔趕緊給自家領導幫腔:“呼延將軍說得不錯,比如文中提到,如果軍隊行軍速度到達一定程度,可以對戰局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那是兩條腿的人,又不是四條腿的馬,能對戰局產生屁的影響!”
如果你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宋朝軍人,自然會對韓滔的說法贊同不已。
但如果你是草原上的蒙古騎兵,那你肯定會對上述意見產生異議。
蒙古騎兵的機動性可以用恐怖來形容,在換乘馬匹的前提下,每天的極限行軍速度是80公里,因此能夠打出古典軍事領域中的超級閃電戰,進而建立世界上面積最龐大的帝國。
成吉思汗揮向古代歐洲的“上帝之鞭”,那可是是名副其實的閃電鞭。
……
回到梁山的軍事研討會。
對呼延灼、韓滔提出的意見,降將派的老大哥關勝,有著完全不同的論斷。
“呼延將軍,咱倆都是玩騎兵的;如果是你的手下,一人雙馬,帶齊補給,一晝夜能前進多少裡?”
老大發話,呼延灼不敢怠慢,心下計算一下,給出答案:“如果不考慮戰力保持,極限狀態可日行70裡;如果要保證士卒馬匹的戰鬥力,只能日行50裡上下;而且這個數字,只有我的200親兵能夠辦到;一般的騎兵,沒有這個能力!”
這就是北宋末年,大宋騎兵部隊的真實寫照,而且還是天威星呼延灼的王牌部隊。
說實話,宋朝雖然缺馬,但是騎兵部隊的數量還是不少的。
但這些寶貴的騎兵部隊,大多用來衛戍京都,一線部隊根本分不到多少。
騎兵的成建制使用,更是天方夜譚。
不是宋朝將領水平差,而是那些狗日的文官,寧可把這些古代的坦克攥在手裡爛掉,也不願撥給武將。
眼熱是吧?就是不給你用,饞死你!不服氣是吧?來咬我呀!
……
回到梁山的軍事研討會。
關勝暗歎一口氣,突然背起了兵法:“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
魏武卒的選拔標準:士兵穿上軀幹、髀部、脛部的鎧甲,揹負強弩和五十支弩矢,手拿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行走百里,便可被選為武卒。一旦被選中,當即免除武卒全戶的徭役和田宅稅,並賜予田宅土地。
這段話出自《荀子·議兵篇》,在場眾人都研讀過。
此番被關勝重新提起,再結合王小飛寫的文章,諸位將領心中若有所思。
金槍手徐寧道:“昔日魏國國富民強,傾全國之力,才選拔了5萬魏武卒。就靠著這5萬人,魏國壓服整個中原,成為戰國一霸。想我今日之大宋,有八十萬禁軍;若到了戰時,像魏武卒這樣的精兵,到底能不能拉出來5萬?”
眾將一聽這話,暗自嘆息,大宋軍力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真是丟盡了祖宗的臉!
梁山的這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