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2/5 頁)
弱的優勢。金軍於1129年12月29日、1130年正月初二嚮明州發起了兩次進攻,均遭遇失敗。據宋廷史料記載,金軍第一次被殲滅數千人、第二次被“殺傷大當”。一支四千人的隊伍,如果被吃掉幾千人,根本沒有能力在僅隔一天後再次發起大規模進攻。因此,南宋方面的著錄對明州之戰的描述明顯有虛美、不實之詞。
“明州之戰”,最後以南宋軍隊安全轉移而宣告結束。雖然此戰僅僅是一場區域性的勝利,而且最後還是在金軍主力姍姍來遲後把寧波給丟了,但歷史意義卻比較大:
1.為逃往到東海的趙老九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宋廷領導核心的安全轉移。
2.以步兵為主的南宋軍隊並未採取比較擅長的據城以守,而是在兵敗如山倒的形勢下主動出擊,結結實實地給了耀武揚威進入南中國的金兵兩棒子,所以被列為南宋十三處中興武功之首。
《宋史》中對這場勝利給予了比較高的評價:“中興戰功自明州一捷始”“至此而(宋)軍勢稍張矣”。
打土匪;拿手好戲;平流寇;為國分憂
張俊1131年做為主帥平定江淮的遊寇。從軍事地理的角度,“制浙江之命者不在浙江,而在江淮”。臥薪嚐膽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耳聞,它來自於越王勾踐的傳說。勾踐雖然來了個“性賄賂”,獻上浙江諸暨的第一名牌地產——美女西施,迷惑吳王夫差,終於滅掉強大的吳國,定鼎於今天長江下游南岸的江浙一帶,成為春秋時期倒數第一代霸主。但終因長江以北,淮河以南,俗稱江淮的地區,為楚國領土,而最終亡國。因此,穩定江淮,無異於保住了定都於浙江杭州的南宋命根子,避免了吳、越亡國的歷史悲劇重演,這是張鐵山的一大歷史功績。
張俊雖然終其一生也沒有大破金軍主力,彪炳史冊的經典戰例流傳於世,但對付二狗子偽齊軍,倒還頗有一套,堪稱捏軟柿子高手。1136年,在今天安徽省的越家坊、李家灣一帶,大破十萬偽齊軍,倒也稱得上是經典之作。
當然,老張也有馬失前蹄掉鏈子的時候。1141年,金軍進攻淮西,作為保衛淮西的三軍總指揮,張鐵山判斷失誤,犯了冒進主義錯誤,先鋒部隊在安徽毫州城西中了埋伏,前來參戰的南宋三萬中央警備軍,幾乎全部成了淮河岸邊的肥料
願做黨的一塊磚;東西南北任黨搬(1)
張俊能夠從普通片警成長為國防部長——樞密使,並且得以善終,安度晚年,除了悍將軍功,還主要緣於老張本人政治上積極要求進步,最明顯的有兩件事情:
第一,*“苗、劉兵變”:
“苗、劉兵變”是南宋建立初年一次規模不大、影響卻不小的軍事政變。因為參加者多是皇家警備隊成員,所以也可稱作是一次比較標準的“宮廷政變”。
兵變中的兩位當之無愧的男主角——扈從統制苗傅、御營司右軍副都統制劉正彥,都是北宋末年的將門之後,也就是俗稱的“革命軍人”後裔,屬於“根正苗紅”那夥的。
雖然兵變的起因較為複雜,以“頭緒多”而著稱,但主要還是這二位與御營司都統制王淵之間的矛盾發生激化所致……
苗、劉二將不僅是“上面有人”的“高幹子弟”,而且追隨宋高宗趙構較早。然而,卻被出自“草根家庭”的王淵來了個百分百的標準“反超”。
1126年12月16日,當時任“河北兵馬大元帥”的康王趙構逃到了“北京”大名府。時任河北邢臺守臣的梁祖楊聽說大元帥至,忙率領包括苗傅在內的一干諸將前來投奔。從此,履歷不錯的小苗成為了“正愁人手不夠”的趙構麾下的一員大將。而曾經有過不太光彩戰鬥經歷的王淵 ,則是在1127年2月下旬大元帥府轉移到山東濟寧時,才率領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