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部分(第3/5 頁)
能看出來,富察氏的寢宮是長春宮,她死後乾隆下令一直保持原樣,保持了四十多年,直到乾隆退位前一年才有其他后妃入住。
不過,這首詩只是從中選取了兩句,而接下來的兩句:才辨偽璽御殿前,又失真龍運河中。不僅唐易沒有聽說過,網上也沒有搜到。
這應該是刻字之前突然想到的,而且並沒有流傳下來。
透過“辨偽璽”,又結合剛聽匡海生說的和氏璧這檔子事兒,唐易自然而然想起一件事兒來。
這和氏璧製成的傳國玉璽,中間失落了,至於失落年份有多種版本,但是最晚也是在宋代之前。在宋元明清期間,出現過大量偽造的傳國玉璽。
就說清朝初年,宮裡藏有三四十方玉璽,還有一方差點兒就被認定為傳國玉璽了,但是就在乾隆十一年,乾隆親自認定,這一方也是假的!
乾隆對古玉的鑑賞力是很高的,而且見多識廣,他這個認定,唐易也認為不會有錯。
“辨偽璽”的下一句:又失真龍運河中。這事兒就大了!
這說明,乾隆不僅識破了一方假的傳國玉璽,而且還得到了真的!一來“真龍”指代的應該就是傳國玉璽,二來與“辨偽璽”相對,也可以從旁斷定。
乾隆曾經得到過真的傳國玉璽?這個歷史上沒有出現記載,正史野史都沒有。如果他真得到過,這說明他沒有聲張,封鎖訊息封鎖得很好。
暫時不聲張是有可能的,但是一直不聲張就說不過去了。不過這一句裡,也有說明。因為丟失在了運河中!還沒聲張就丟了,那以後就更不可能聲張了!
這個運河,應該就是京杭大運河。
乾隆十一年“辨偽璽”,乾隆十三年痛失富察氏,那麼得到真的傳國玉璽,應該就是在這中間的兩年!而從京城到濟南,與京杭大運河產生交集,那也是很正常的。
不過,乾隆得到了真的傳國玉璽,為什麼要帶出宮呢?還是秘密帶出宮,還是陪皇后出宮散心的時候帶出宮。
這一趟的打擊還真不是一般的小,人璽兩空。
唐易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乾隆十三年春天,他帶著皇后東巡,說是散心,但是路徑卻很特殊,去過孔林,又登泰山至岱廟。
泰山在封建帝王心目中的意義,這個不用多說。泰山被尊為岱宗,只有天子才有資格祭祀。這是一種象徵至高無上權力的天地之禮。
由此可見,乾隆不是隨意帶著傳國玉璽出遊的,他要和心愛的皇后一起,謁孔林,祭岱宗,共同見證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
如果一切順利,而後再昭告天下廣而告之,我愛新覺羅弘曆拿到了真正的傳國玉璽!大清王朝萬壽無疆!
當然,這只是唐易推斷的,乾隆怎麼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不過,從乾隆辨識出假的傳國玉璽來看,他定然是十分慎重,雖然認定了得到的玉璽是真的,但是也沒有貿然聲張。他要走的這一套程式,也挺符合封建帝王的心理。
結果太背了!傳國玉璽居然丟了!
至少乾隆是這麼寫的,怎麼丟的那實在是沒法查證了。雖然有點兒匪夷所思,這如果是丟在河水中,立即打撈回來的成功率應該還是挺高的。
但丟了就是丟了,他這麼寫,那就是沒找回來。這世上,陰差陽錯的事兒太多了,皇帝有時候也不能倖免。
現在這方“摛藻為春”玉璽,至少是十七年之後刻的,因為悼念富察氏那首詩是十七年之後寫的。這說明,十七年間,乾隆也沒能找回真的傳國玉璽。
第895章 同行潭州
“摛藻為春”玉璽中的“春”,倒是能和當年出行、人亡璽丟的時節配合,想必也應該是乾隆經常使用把玩之物,不然也不會暗刻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