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部分(第4/5 頁)
年就沒有搞清楚,現在更不可能搞清楚了,知道了龜甲和骨戒的最終結果,已經算是莫大的安慰了。
“丟了東西之後,你師父為什麼要去燕京呢?”唐易想了想,確實是沒法細究,便又問出了這個關鍵問題。
“到了燕京之後,我師父租了一處房子,先安頓了下來。又對我說又要緊事要辦,要出去幾天,讓我不要多問,該吃吃該睡睡。”陸知行的臉上突然出現了一種很奇怪的表情,“可是當年我太年輕了,好奇心太強,結果自作主張偷偷跟蹤了我師父。”
第221章 天壽山中
唐易一聽,心想,還真是,陸火聖搞的這麼神秘,又不告訴陸知行,陸知行當時只是個少年郎,衝動點兒在所難免。
“一開始,在市區裡跟蹤,還是很簡單的,人多,不容易被發現。後來,我師父居然到了北郊,最終,進入了天壽山。”陸知行說著說著,居然帶出了幾分唏噓,加上酒後臉膛發紅,聽的唐易有些發怔了。
不過,一聽天壽山,作為一個歷史專業出身的人,唐易心裡還是撲騰了一下。
燕京北部,原來有一座很普通的山,名兒也很普通,叫黃土山。不過,自從這座山被一個人看上之後,就變得不普通了。
看上這座山的人叫朱棣。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下了帝后合葬制度,永樂皇帝朱棣在為自己和皇后挑選陵地時,看上了這處黃土山。當時,朱棣派了司天監的風水大師到燕京的周邊山脈先打了前站,選了好幾處地方,還畫好了圖紙。而朱棣到現場一看,拍板定了黃土山。
黃土山由此改名為天壽山。從“黃土”到“天壽”,真是應了天壤之別這個詞兒。世人嚮往與天同壽,皇帝更想,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嘛。想歸想,死還是得死,不過,這陰宅,得有這個意思。
天壽山,從永樂七年始作長陵,到亡國之君崇禎葬入思陵,兩百多年來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號稱十三陵。
十三陵地處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周圍群山環抱,陵前有小河蜿蜒而過,的確可謂風水寶地。
陸火聖進入天壽山到底想幹什麼?
之前,陸知行沒有到過燕京,對於天壽山只是略有耳聞,不知道師父到底要幹什麼。隨著師父進山,山路越來越難走,他有些後悔跟蹤師父了,但都跟到這裡了,一時也不想輕易放棄。
當年,十三陵並沒有對外開放,所以天壽山基本上見不到人影兒,野樹荒草,山路崎嶇,陸知行還要避免不讓師父發現,所以跟得也是挺辛苦。
不過,陸火聖並沒有進入陵區,而是到了天壽山後面的山脈。陸知行自幼跟隨師父,學的東西比較駁雜,除了制瓷,歷史,書畫,風水等等也都有所涉獵。師父進入的天壽山後面的山脈,在風水上是有講究的。
這一處山脈,是十三陵的“後龍”。風水所謂的龍脈,大體來說,是隨山川行走的氣脈,陵區可分為“前圈”和“後龍”,形成整體上的龍脈。簡單一點兒說,“前圈”主要是陵墓,而“後龍”是風水來龍之地,古時是絕對的禁地,不準採伐狩獵埋墳。
“師父來到了後山的一處半山腰上,那裡有一處開闊的平整地,山腰側上方,有一塊大石頭,我就悄悄繞過去躲在了後面。”陸知行當時年少,身子靈活,倒也沒有跟丟。
這處平整地上,有一處石塊擺成的陣法,遠遠看去,像是九宮八卦的造型。
“師父蹲下,從隨身帶的小箱子裡拿出了黃紙,圍成圈擺到了石陣裡,在中間,還放上了一張符紙,點燃黃紙之後,他說起話來,聲音很大,我隔得雖然不近,但也隱隱約約聽到了。”陸知行說道,“我當時猜測,這一處石陣,是不是那位故人的埋骨之地?因為在禁地,所以沒敢堆墳立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