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案(104)(第2/3 頁)
在審訊中,肖仲寧面色微微緊張,卻仍然保持著優雅的倨傲,“你們這是無稽之談,馮淑生前對我冷眼相待,怎會至我之手?我不過是個無權無勢的小官,豈敢與他相提並論?”
張圖面無表情,半信半疑,於是直接將肖仲寧與馮淑交往過的權臣逐一引來問詢,試圖抽絲剝繭,以揭露真相。不久,他們發現,肖仲寧與馮淑在此前確實有小爭端,馮淑曾以筆論攻,暗中揭發了肖仲寧的陰謀。
在壓力之下,眾人圍攻,肖仲寧愈發狼狽,最終隨著證據的逼近,他的神情變得恍惚,眼中的驚恐無處遁形。恐懼的氣氛在他體內湧動,張圖逐漸逼近:“你可知馮淑為國殫精竭慮,為何要在其執政期間對你發動攻擊?”
“那是因為……因為我手握重權,他想要擠壓我!”肖仲寧憤怒地反駁,引來眾人鬨堂大笑。他愈發慌亂,語無倫次:“我雖有些許權力,卻從未想過要殺他!我信誓旦旦,無論人間的流言多麼誼亂,我絕無意對他下此毒手!”
隨即,他突然停下,目光恍惚,腦海中浮現出一個個瞬間,忽然將一切聯絡了起來,聲音微弱:“不,真的是另有其人,人心似面,馮淑是在說我前得罪其人……主謀不是我!”
而朱元璋在旁靜靜觀望,思緒也在激烈碰撞間得到了幫助。原本湧動的波瀾,讓這張糾結的權力之網愈加清晰。這時,一道聲音響起,打破了緊張的持續不安。
“肖仲寧心中惶恐,不如當場解開誤解,倒不如讓馮淑死了的冤屈得以昭雪!”停頓片刻,張圖若有所思,“馮淑究竟得罪何人方能落於如此下場?諸君,是否有人能給出更為嚴密的解釋?”
眾人再次互相打量,其中有人已隱隱意識到潛藏的敵意。他們縱使明白權謀的殘酷,卻懼怕將疑似的指控拋向他人,紛紛沉默不做聲。
幾日之後,事情終於有了轉機。朱元璋校書閣外,偶然間聽到了“靈鶴”的傳言,傳言說某位皇子與馮淑的死訊毫不相關,但確隱約與他常交往的權臣有著不可割捨的聯絡。朱元璋許久未提及,心中似有了塊石頭不安穩。
為了查清真相,朱元璋決定親自前往調查真象之事。他把握著疑雲重重的案件細節,意念全然不甘。藉著張圖的引導,一路上暗流奔湧,朱元璋顯得越發堅定。
隨著調查的推進,朱元璋終於尋得一條可疑線索,原來肖仲寧口中的“馮淑敵人”竟是他兄弟陳榮!他兄弟乃是當今權臣之一,馮淑生前篡改了一些政令與他意見相左,造成了兩人之間的嫌隙。
在決定與宮中數位權臣展開輿論之戰時,朱元璋已深知冬水之艱,各權臣均以迴避諸事結局為重。朱元璋突然被迫御宅,等待真相的全面清晰。
經過幾日的苦思冥想,朱元璋決定用權力封鎖這一切,決定穩住大局。尤其是馮淑生前掌握的無數把柄,激起了人心,如今知不為誰掌控,沉甸甸的官印落在了朱元璋手中,無疑為他緊繃的心情加劇了不安。
最終,經過張圖的努力,真相逐漸浮出水面。某個平日與馮淑交往甚密,卻對其絕不可告於外秘事心懷不滿的權臣,成了此次事件的幕後黑手。他精心策劃一切,只為馮淑失勢,自己則能夠在權力的漩渦中更上一層樓。
朱元璋心中有了決斷,決不可再放任這種情況持續下去,任憑黑暗吞噬了大明的光明。他內心深處清楚,若不嚴厲打擊這股勢力,便會形成無數的猶如馮淑般的悲劇,最終導致朝政的失敗。
於是,朱元璋召開朝會,面色凝重:“馮淑為國殫精竭慮,求真務實,終究在一場風波中喪命。實則是人間眾權欲之下,然今後朕必言辭常沐之方,護駕而乘風,卓然不可拗。”
對於權臣們而言,這是一次驚天的警告,朝廷內外的關係瞬息萬變,如置身於刀劍相見的戰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