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案(48)(第2/3 頁)
,先發制人。一個深夜,他在宮中偶遇朱元璋,趁機告知:“陛下,這些天本宮的環境確是被人環視,難免引人狐疑。請陛下再做深入考慮,或許這其中另有隱情。”
朱元璋微微一怔,方才意識到李景隆雖是境況艱難,心中卻牢牢把持著權力。朱元璋思忖之間,心中也漸漸明白,自己可能誤判了李景隆的忠誠,或許在這樣的權力博弈中,每一個細節都是謊言的溫床。
正當朱元璋思索之間,李景隆卻藉機進一步說道:“臣近日收到訊息,核心的叛徒乃是李顯忠,他一直覬覦我的權位,並對外頗有言辭,需得提早防範,切莫再被他的謠言所迷。”
朱元璋的臉色逐漸凝重,他明白,李景隆此時已動用心機,試圖撇清與叛徒的關係,甚至要利用自己監管這場謀反。若真如他所言,這李顯忠也不能放任,要提前行動。
“令周太監即刻傳喚李顯忠入宮,當即審問!”朱元璋緊握玉杖,心中充滿對權臣早已變化的失望與憤怒,這使他感受到新帝國的脆弱和宮闈中的黑暗。
李顯忠入殿時,神情自若,見過皇上後便恭敬地立於一旁。他似乎並未意識到自己已被推向了風口浪尖。朱元璋端坐於上,目光如炬,若無實質證據卻急於壓迫自己的臣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李顯忠直視著皇上,暗想:“李景隆怎麼可能如此無恥,借眾人之手,讓我揹負口舌之譽。”
“李顯忠,你與李景隆是如何一番關係?”朱元璋突然發問,一開口便是拷問。李顯忠的面色稍顯凝重,但很快又恢復了鎮定。他笑嘆道:“陛下,臣與李景隆不過是以臣之職與之相處,絕無其它。”
“此言可否做憑證?”朱元璋的神情仍舊沒有緩和,反而顯得愈發嚴肅。李顯忠感受到了氣氛之急迫,心底不安隱隱浮現:“若有誤解,臣願坦然接受!”一時之間,四周冷氣逼人,監視此事的宦官亦各自打量彼此。
然而,李顯忠不服氣,他心中暗忖:“定要找機會翻盤!”他清楚,若是任由朱元璋發難,自己的結局定然是個無可挽回的死局。
就在此際,李顯忠靈機一動,抬起頭,大聲說道:“陛下,此事恐非我一人之言,而是多位大臣之心,若要根究此事,倒不如齊心攜手,且問李景隆時日以來,是否有為朝政盡心之為?他雖有職權,卻未見其能,反而喪失民心、引擔朝議,可見之多。”
朱元璋一聽,不禁產生幾分動搖,眉頭微微皺起,似是被他的言辭引入思考,“李景隆之人,德行是否果真不堪?”他淡淡道:“而今更需審查李景隆。”顧念一對,心中更覺不安。
李顯忠眼見皇上開始猶豫,心中暗自慶幸,想借此機會逐漸轉變局勢,便故作神色平靜:“待臣審問方能見真相,陛下還請讓臣暫留。”
朱元璋聞言,亦是頷首,他已經意識到權臣的權謀與嚴苛,但心中卻仍存有幾分顧忌,無法輕易閉合,朝中的氣氛卻愈發緊張。隨即,朱元璋做出決策:“既如此,暫依爾之言,留此案再察。”
經過幾日的對抗,漸漸得知李顯忠與李景隆間的裂縫,加之內部更多叛亂之聲再起,朱元璋決定調動兵權,封鎖各方勢力與敵對朝臣的聯絡,以鎮壓流言蜚語,原本應是“至高無上”的權力,卻在這豐腴的白牆間顯得如此單薄與不堪。
夜色如水,明月低掛之時,朱元璋召集心腹近臣商議。他的臉上像是籠罩著一層陰霾,神情凝重,眾侍衛靜坐一旁,心中卻暗自明白局勢日漸嚴峻。
“往後諸事當審慎行之,今日的權臣未必明日仍舊忠於我。”朱元璋終於道出他心中的忐忑。眾臣相互對視,皆知這不祥之事不過是步步逼近。
李景隆與李顯忠的權力遊戲,正從最初的陣地戰,漸漸演變為一場明爭暗鬥。大殿中的氣氛瞬間變得愈發緊張,暗潮湧動之間,諸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