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部分(第3/4 頁)
國際上通行的慣例。難不成要自己和自己打?那演習的意義何在?至於把假想敵設定為日本,那是因為貴**隊在二十年前曾入侵過山東,如今在山東演習,自然以貴軍為假想敵。而且貴**隊戰鬥力強大,曾先後擊敗過清軍、俄軍等,被視為遠東第一強兵,演習拿你們作為參照標杆也在情理之中。”
小幡酉吉怒不可遏:“閣下莫要徒逞口舌之能,大日本帝國的耐心可是有限的。若是因為閣下的原因使得兩國交惡,乃至發生軍事衝突,所造成的一切後果都由貴國自負!鄙人言盡於此,希望閣下好自為之!”說罷便拂袖而去。
孫元起忍不住摸摸鼻子:上次是伊集院彥吉,這次是小幡酉吉,沒想到自己居然連續兩次被小日本的公使威脅,難道自己真的命中與日本犯衝?
在中日兩國表面上鬥嘴皮、私底下準備動拳頭的時候,歐洲局勢已經日漸糜爛。尤其是奧匈帝國在得到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輕率支援,素來怯懦的老皇帝約瑟夫一世也勇敢起來,用顫抖的筆觸在政府呈遞來的檔案上寫下兩個字:“dannja!”意思是,那就打吧!
1914年7月23日,奧匈帝國政府向塞爾維亞政府發出最後通牒,內容包括:查封任何可能引起對奧匈皇室憎恨和藐視的刊物;馬上取締民族自衛組織,並取締其他進行反奧宣傳的組織;即刻刪除任何會或可能會煽動反奧宣傳的教學內容;革除軍部或政府中進行反奧宣傳的官員,而這些官員的名單由奧匈帝國政府提供;與奧匈帝國政府有關部門合作,在塞爾維亞境內鎮壓企圖顛覆奧匈帝國領土完整的活動;在奧匈帝國政府有關部門協助指引下,對參與6月28日刺殺奧匈皇儲事件而現在塞爾維亞境內的人士採取法律行動進行懲處……條款洋洋灑灑共有十條之多,奧匈帝國要求塞爾維亞政府必須在兩天之後的7月25日(星期六)晚上六點以前作出答覆。
塞爾維亞政府立即召開會議,並在最終期限前做出答覆:除了對與奧匈帝國政府有關部門合作的條款表示微弱的保留意見外,對其餘條款表示全部接受。同時表示,如果奧匈帝國不滿意這個答覆,塞爾維亞政府和以往一樣,願意接受和平協議的辦法,把這個問題提交海牙國際法庭,或者參與草擬1909年塞爾維亞宣告的各國,來做裁決。
然而奧匈帝國之所以提出如此苛刻的最後通牒,不是希望塞爾維亞政府全部接受,而是希望他能嚴詞拒絕,然後可以名正言順地發動對塞爾維亞的進攻。所以在塞爾維亞遞交答覆之後,奧匈帝國不是把問題提交海牙國際法庭或其他大國仲裁,而是迅速斷絕了兩國之間的外交關係。
歐洲各國最初都擔心奧匈帝國會在斷絕兩國外交關係後馬上對塞爾維亞宣戰,或者是爆發軍事衝突。可是奧匈帝國慢了一拍,先讓大家長出一口氣,以為和平談判還有機會,結果它在三天之後的7月28日突然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二天炮彈就落到了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
至此,一切都已經沒有迴旋餘地,歐洲這場衝突也再不可能透過調停解決。
7月30日,俄國開始總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
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並向法國提出最後通牒,要求其在德俄發生戰爭時保持中立;法國嚴詞拒絕,並進入總動員。
8月3日,德國向法國宣戰。
8月4日,德國通知比利時,為了“安全”目的,德軍將開進這個立國時已宣佈保持永久中立的小國;同一天,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併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和維護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
8月6日,奧匈緩慢地向俄國宣戰。
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宣戰。
就這樣,二十世紀第一場大災難正式在歐洲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