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1/5 頁)
“這包漿如此厚重,斷不是清代仿作,明代竹刻還未如此繁盛,哪有如此高水平的仿作!”唐易心裡有底,不知不覺竟然說出了關鍵之處。
打個通俗一點兒的比方,古玩之道,有時候就和感冒鼻塞一般,未通之時,怎麼用力也是堵著,而不知道什麼時候,彷彿一瞬之間,一下子就通了,一陣豁然開朗。
說穿了,還是量變造成質變,不下藥,不強悍自身之力是不行的。只不過,有的人快,有的人慢,有的人是徹底通了,有的人是偶感一絲疏通。
隨即,唐易又查了下筆筒的拍賣紀錄,發現不久前,一件清中期類似題材的未具名的一流雕工的筆筒,曾拍出過90餘萬的價格。稍加對比,不難推斷,這件朱稚徵“竹林高士撫琴筆筒”如果上拍,必然會高於這個價格,超過百萬很輕鬆,翻跟頭也不是沒可能。
二十萬收來,確實是大賺了!
“一件小小的竹筒,居然以超過百萬的價格計算,想想真是匪夷所思。”毛逐感嘆道。
“你整天看鑑寶節目,逛古玩市場,卻還沒有理解古玩的精髓。古玩的精髓,怎麼能以材質論呢?要是如此,瓷土釉料值幾個錢?畫紙卷軸又值幾個錢?名貴珍稀的官窯器,名家大師古畫,又怎麼能有數億元的拍賣價?”唐易站起身來,彷彿有些沉醉:
“古玩的精髓,要義有二,一個是歷史文化的傳承,一個是藝術造詣的震撼力!這兩者相輔相成,共同造就了古玩的魅力!”
毛逐彷彿也被唐易感染了,“是啊,如果只有歷史文化,比如高古的粗製陶器,只是文物;如果只有藝術造詣,比如現代的書畫,只是藝術品;這兩者結合,才發揚了這古玩的魅力!”
兩個小夥兒在店裡搖頭晃腦,渾然不覺店門外正站了一男一女,男的表情有些啼笑皆非,女的卻在掩嘴偷笑。
原來是唐中峰和易素梅。
店門開啟。“哎?爸,媽,你們怎麼來了?爸你能出院了?”唐易聽到開門聲,這才發現是老爸老媽來了。“唐叔好,阿姨好。”毛逐笑著打起了招呼。
“嗯,醫生說我恢復得很好,可以出院了,雨停了我們就辦了手續了。”唐中峰問道,“你倆搖頭晃腦地說什麼呢?”
“沒啥,正好,爸,剛收了點兒東西。”唐易說著,便指了指桌上的筆筒。
唐中峰拿起筆筒,易素梅則坐了下來,“你倆收拾得挺乾淨啊,不錯不錯。”
“乾隆工?”唐中峰看了筆筒,立即被精湛的雕工吸引了。乾隆年間,各種器物的製造均達到了一個高峰,精美華麗之雅玩層出不窮,常被人簡稱為乾隆工。唐中峰看出是個老東西,第一印象便想到了乾隆工。
“您看看底款。”唐易在一旁說道。
“三松?!”唐中峰露出驚訝表情,“不會是後仿的吧?”唐中峰對竹刻等雜項並不是很在行,雖說知道三松朱稚徵的名頭,但是一時之間也不能斷定。
“看包漿和雕工,應該是就是本人的作品。”唐易解釋道。
“要真是朱三松的作品,恐怕市場價值得是百萬打底。”唐中峰看不出什麼破綻,不由點了點頭。
“什麼!?”易素梅差點兒把剛喝進口中的茶水噴出來,“這個小竹筒,值一百多萬?”
“哈哈,二十萬打包收的,還有些別的物件。媽,這工作比你說的那些正兒八經的工作強吧?爸,你稍等,那件尤犀杯你還沒看過呢!”唐易說著,便走向了保險箱。
其實,唐中峰從醫院出來沒回家,為的就是先來看看唐易說的這件尤犀杯。
看著精美絕倫的“赤壁懷古”尤犀杯,唐中峰心中升起一股自豪之感,唐易上大學的時候,他還覺得是個毛頭小子,沒想到這麼快就像模像樣起來,而且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