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頁)
庶方小侯。”則其義也。
《後漢書》雲:“鸛雀銜三鱓魚。”多假借為鱣鮪之鱣;俗之學士,因謂之為鱣魚。案:魏武《四時食制》:“鱣魚大如五斗奩,長一丈。”郭璞注《爾雅》:“鱣長二三丈。”安有鸛雀能勝一者,況三乎?鱣又純灰色,無文章也。鱓魚長者不過三尺,大者不過三指,黃地黑文;故都講雲:“蛇鱓,卿大夫服之象也。”《續漢書》及《搜神記》亦說此事,皆作“鱓”字。孫卿雲:“魚鱉鰌鱣。”及《韓非》、《說苑》皆曰:“鱣似蛇,蠶似蠋。”並作“鱣”字。假“鱣”為“鱓”,其來久矣。
《後漢書》:“酷吏樊曄為天水郡守,涼州為之歌曰:‘寧見乳虎穴,不入冀府寺。’”而江南書本“穴”皆誤作“六”。學士因循,迷而不寤。夫虎豹穴居,事之較者;所以班超雲:“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寧當論其六七耶?
《後漢書·楊由傳》雲:“風吹削肺。”此是削札牘之柿耳。古者,書誤則削之,故《左傳》雲“削而投之”是也。或即謂札為削,王褒《童約》曰:“書削代牘。”蘇竟書雲:“昔以摩研編削之才。”皆其證也。《詩》雲:“伐木滸滸。”毛《傳》雲:“滸滸,柿貌也。”史家假借為肝肺字,俗本因是悉作脯臘之脯,或為反哺之哺。學士因解雲:“削哺,是屏障之名。”既無證據,亦為妄矣!此是風角占候耳。《風角書》曰:“庶人風者,拂地揚塵轉削。”若是屏障,何由可轉也?
《三輔決錄》雲:“前隊大夫範仲公,鹽豉蒜果共一筩。”“果”當作魏顆之“顆”。北土通呼物一凷,改為一顆,蒜顆是俗間常語耳。故陳思王《鷂雀賦》曰:“頭如果蒜,目似擘椒。”又《道經》雲:“合口誦經聲璅々,眼中淚出珠子<;石果>;。”其字雖異,其音與義頗同。江南但呼為蒜符,不知謂為顆。學士相承,讀為裹結之裹,言鹽與蒜共一苞裹,內筩中耳。《正史削繁》音義又音蒜顆為苦戈反,皆失也。
有人訪吾曰:“《魏志》蔣濟上書雲‘弊攰之民’,是何字也?”餘應之曰:“意為攰即是<;危支>;倦之<;危支>;耳。張揖、呂忱並雲:‘支傍作刀劍之刀,亦是剞字。’不知蔣氏自造支傍作筋力之力,或借剞字,終當音九偽反。”
《晉中興書》:“太山羊曼,常頹縱任俠,飲酒誕節,兗州號為濌伯。”此字皆無音訓。梁孝元帝常謂吾曰:“由來不識。唯張簡憲見教,呼為嚃羹之嚃。自爾便遵承之,亦不知所出。”簡憲是湘州刺史張纘諡也,江南號為碩學。案:法盛世代殊近,當是耆老相傳;俗間又有濌々語,蓋無所不施,無所不容之意也。顧野王《玉篇》誤為黑傍沓。顧雖博物,猶出簡憲、孝元之下,而二人皆雲重邊。吾所見數本,並無作黑者。重沓是多饒積厚之意,從黑更無義旨。
《古樂府》歌詞,先述三子,次及三婦,婦是對舅姑之稱。其末章雲:“丈人且安坐,調絃未遽央。”古者,子婦供事舅姑,旦夕在側,與兒女無異,故有此言。丈人亦長老之目,今世俗猶呼其祖考為先亡丈人。又疑“丈”當作“大”,北間風俗,婦呼舅為大人公。“丈”之與“大”,易為誤耳。近代文士,頗作《三婦詩》,乃為匹嫡並耦己之群妻之意,又加鄭、衛之辭,大雅君子,何其謬乎?
《古樂府》歌百里奚詞曰:“百里奚,五羊皮。憶別時,烹伏雌,吹扊扅;今日富貴忘我為!”“吹”當作炊煮之“炊”。案:蔡邕《月令章句》曰:“鍵,關牡也,所以止扉,或謂之剡移。”然則當時貧困,並以門牡木作薪炊耳。《聲類》作扊,又或作扂。
《通俗文》,世間題雲“河南服虔字子慎造”。虔既是漢人,其《敘》乃引蘇林、張揖;蘇、張皆是魏人。且鄭玄以前,全不解反語,《通俗》反音,甚會近俗。阮孝緒又云“李虔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