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被限定死的案件!(第2/3 頁)
dataadclient="capub7569119227492561"
dataadslot="2391283091"></ins>
<script>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push({});
</script>
人是有固定的行動範圍的。
普通人,如果回憶一下自己的活動範圍,就會發現自己幾乎是兩點一線的方式。
並且,這個範圍往往會被身份所固定死!
舉個例子。
學生身份,以半年為時間期限,回憶過後,便會發現幾乎是家和學校兩點一線的活動範圍,並且去上學的路幾乎也只會走同一條!
再者,普通的工作社畜。
活動軌跡:家,公交或者地鐵,工作地鐵,下班回家依舊公交地鐵,勞累一天回家,偶爾去家附近幾公里的娛樂地點玩玩,但也僅限於上網,或者吃飯。
當然,活動範圍有可能會更遠,比如幾百公里,但這種大多都是提前計劃的,比如上班時提前想著放假的生活安排。
這種東西很好查,但警察沒異樣,就代表,受害者兩人,並未有改變的想法。
也就是說
受害者和兇手之間,兩人均無改變想法,但依舊在固定活動範圍內發生矛盾的話.
“那他們的活動範圍,必然會有一部分相同!”
許生認真的說道。
“某個地點,兩名受害者,兇手,包括未出現的受害者,一定在這出現過!”
活動範圍,在資訊時代還沒來的時候,產生的矛盾幾乎被這四個字限定到死!
你遇不到對方,就無法產生矛盾!
而如果你遇到了,那你二人的活動範圍,必然是某部分相同。
比如,去北極玩的,沒辦法被在南極的人毆打至死。
但卻可以被同樣去北極玩的人毆打死亡!
“所以,你的意思是”
李勝眼前一亮,他有點理解許生的想法,逐漸跟上對方的思路。
“兇手的身份我們猜測的不一定準確.”
“但受害者的身份我們瞭解的很足夠!”
“也就是說,只要將行動地點文字化,然後從這些文字裡,摳出符合兇手身份,以及矛盾衝突點的地方.”
可行嗎?
可行!
還是那句話,電腦未完全普及前,一切的個人矛盾,都被活動範圍限定的死死的!
兇手和受害者,產生矛盾的地點,必然會被存在於紙面上,那寥寥文字!
至於這個地點怎麼確定
“得等.”
許生剛想開口說話,下一刻,一道聲音將其打斷。
“砰!”
一個人影急匆匆闖進來,看著在場幾人。
“老大,遇害時間最早.第三位受害者出現了!”
聽到這話,所有人身體齊齊一震。
<ins class="adsbygoogle"
style="display:block; textalign:center;"
dataadlayout="inarticle&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