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5 頁)
開始在母親那裡複習功課,預備參加倫敦大學遠東區的考試,到英國留學。由於數學成績不好,母親黃逸梵為她請了猶太裔的英國人補習數學,補習費每小時5美元。
母親發現女兒雖然讀書聰慧,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方面則驚人的幼稚。於是細心的教張愛玲煮飯,用肥皂粉洗衣,聯絡走路的姿勢,看人的眼色,點燈後記得拉上窗簾,照鏡子研究面部表情,如果沒有幽默天才,千萬別說笑話……竭力要把女兒培養成淑女,但最終還是失敗了。可在另一方面,張愛玲則充滿了生命的喜悅,她會在向晚的陽臺上聽蘇格蘭兵吹bagpipe,在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巔的綠葉,享受微風中的藤椅……。
這年夏天,張愛玲參加聖瑪利亞女校的畢業典禮。在畢業年刊的調查表中“最恨”以欄,她寫道:“一個有天才的女子突然結了婚”。表示對有才華的同學早婚的不滿,一方面見出張愛玲對人的誠懇,另一方面也有家庭陰影對她的影響。
1939 年
與母親與姑姑遷居靜安寺路愛丁頓公寓。以遠東考區第一名的成績考取英國倫敦大學,因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憑成績單入香港大學讀書。
獨自一人乘船去香港。她對香港的最初印象是“望過去最能觸目的便是碼頭上圍列著的巨型廣告牌,紅的,橘紅的,粉紅的倒印在綠油油的海水裡,一條條,一抹抹刺激性的犯衝的色素,竄上落下,在水面上撕殺得異常熱鬧”。母親拖一個叫李開弟的工程師到碼頭迎接張愛玲,李開弟是母親和姑姑的朋友,也是張愛玲在香港的法定保護人。不久李開第去重慶,改託一位朋友照應,福建人,是一位工程師,在港大教書,兼任男生宿舍舍監。
初識終身摯友炎櫻。本年冬參加上海《西風》雜誌三週年紀念徵文,題目為“我的***”;第二年徵文揭曉,《我的天才夢》獲徵文第十三名。她發現自己在生活中德笨拙與可憐:“我發現我不會削蘋果。經過艱苦的努力我才學會補襪子。我怕上理髮店,怕見客,怕給裁縫試衣裳。許多人嘗試過教我織絨線,可是沒有一個成功。在一間房裡住了兩年,問我電鈴在哪我還茫然。我天天乘黃包車去醫院打針,接連三個月,仍然不認識路。”但她亦有她的長處,即她的敏感和對一切美的東西的超乎尋常的領悟。她“懂得怎麼看‘七月巧雲’,聽蘇格蘭兵吹bagpipe,享受微風中的藤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手摘樹巔的綠葉”。(《天才夢》
張愛玲年譜簡編(7)
張愛玲赴港求學後,母親移居新加坡,至 1943 年又到印度。
1940 年
4月16日,《西風》月刊徵文揭曉,《我的天才夢》獲《西風》雜誌徵文第十三名名譽獎,在《西風》8 月號上發表。在香港大學認識了同學炎櫻。炎櫻是*裔錫蘭人,原名(Fatima)莫黛,後又改為獏黛,獏夢,張愛玲替她取名炎櫻,兩人成為終身的朋友。張愛玲後來的散文集《流言》中曾收有《炎櫻語錄》,記錄她的聰慧與可愛。
這兩年內,為了減輕母親經濟上的壓力,張愛玲學習很用功,獲得香港大學文科僅有的兩個獎學金,港大畢業後可以直接免費入牛津大學讀博士。
1941 年
《天才夢》由上海西風出版社出版。
6月4日,被學校通知得到一份名為Nemazee Donor Scholarship的捐贈獎學金,不久,又得到何福獎學金,後者是港大文學院唯一的兩個獎學金之一,是頒給第二學年學習成績最優秀的學生。(見黃康顯《張愛玲的香港大學因緣》)
12 月 18 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同時進攻香港,18天后,香港淪陷。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