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5 頁)
伯特·希勒在他的著作《非理性繁榮》中所指出的,一個上升的市場就像是一個自然的龐氏騙局一樣,後續的投資者的連續投資都會為其前期的投資者帶來收益,這使得每件事看起來都還不錯,直到人們身無分文被套牢一空。現在看起來很明顯,但他並沒有指出在這樣一種環境下也容易出現蓄謀已久的龐氏騙局。當公眾相信了這種伎倆的時候,那些詐騙者就可以大行其事了。
最後一個因素是有一個寬鬆的法律環境。以前,採用欺騙手段的那些公司和審計員會面臨被訴訟的威脅。但是在1995年,國會無視比爾·克林頓的否決,執意透過了私人安全訴訟改革議案,這使訴訟變得更難了。賬目清算公司連同它們審計的公司和出售它們股票的投資銀行,的確不必再擔憂什麼了。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不僅要看到公司的動機,而且還要看到執行官們個人的動機。我們知道安然公司的管理人員給他們的投資銀行家……不是公司的投資銀行而是他們個人的銀行家……一個機會,即向過去隱藏他們債務和吮吸他們錢財的皮包公司進行投資。想不想打賭,類似的交易難道不會發生在其他一些公司身上?
我希望安然事件是唯一的。但是如果真是那樣的話,我會感到非常驚訝。
改革的阻力
2002年5月21日
“我建議你們,美國資本市場要想成型,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改革就是改變已被廣為接受的賬目清算原則。”這是財政部副部長勞倫斯·薩默斯在1998年做演講時所提到的。薩默斯先生督促經濟處於困境中的亞洲國家,在金融危機爆發期間要仿效美國式的“透明度和揭發力度”。
現在美國自身出現了公司賬目清算的問題,典型的例子就是安然公司事件。因此我們會不會遵循我們給亞洲國家所提的建議呢?我們會不會把投資商所需的實情告訴他們,以便他們做出更好的決定呢?可能不會。這是個壞訊息,因為安然事件的例子,儘管很極端,但絕不是唯一的一個。
總體上,對於美國公司來講1997年是個分水嶺。根據政府的統計,1992~1997年所有公司的利潤都在迅速增長,但是隨後就止步不前了;2000年第三季度的稅後利潤並沒有前3年同期水平那麼高。但是標準普爾500指數所顯示的營業收益……公司報告給投資者的利潤……比前3年高出46%。
雖然技術方面的原因使得報表資料與實際利潤不能確切一致,但是從歷史上來看,二者還是相當吻合的。那為什麼它們會產生分歧呢?主要原因是1997年後,公司越來越多地在賬目清算方面做手腳從而製造出一種利潤增長的假象。
在一種利潤增長不夠20%就會被認為是失敗的環境中,你會看到,公司的領導們不顧一切地使公司股票價格上升。為什麼他們要不顧一切地這樣做呢?簡而言之:股票期權。和期權交易相結合的行情看漲的市場促使管理人員的獎金激增。根據《商業週刊》的評估,在1980年,大多數公司執行官們的工資是非管理人員工資的45倍還多。然而到了1995年,工資比率上升到了160倍;到了1997年,工資比率達到了305倍。執行官們想保持這個比率繼續向上翻滾,他們做到了:到了2000年,儘管公司利潤沒有真正增加,但執行官們的工資是普通工人工資的458倍還多。 。。
任用親信模式(4)
儘管執行官們確實拿到了超額的工資,但在這裡我想要說的不是這個,我想說的是獎勵他們的方式,正是因為他們創造了與現實相脫節的虛假成功,所以他們得到了這種獎勵。
確切地說,虛假現象仍是賬目清算原則應該避免的。就像我上週所寫的一樣,正是由於不健全的記賬標準和委曲求全的審計員們這二者的結合,縱容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