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2部分(第3/5 頁)
一線攻勢的第九十三師增派了兩個自走火炮營,主要武器是五十四輛150毫米自行火炮和八輛基於“虎式”坦克底盤建造的“突擊虎”。
“突擊虎”全重60噸,車體全長6。25米,比起安家軍的虎式坦克要短半米,比起德國人的虎I坦克差不多要短上兩米多,車高2。85米,比虎式坦克高半米,和德軍的虎I坦克高度相當,身體看起來四四方方,其最大特徵是裝備一門380mm臼炮,臼炮身管長度為6。5倍口徑,炮管分為內外兩層,可以更換燒蝕重的內層炮管。
這種380毫米臼炮,實質上是一種後膛裝填的火箭炮,亦即發射的物體為火箭彈,但是可以像迫擊炮一樣以仰角發射以增加射程,或者射擊制高點。
火箭彈體長達1。5米,彈頭為125公斤的高爆炸藥或者是成型裝藥。如果目標是強化據點或堡壘,380毫米的成型裝藥彈頭可以深深地貫穿三米厚的鋼筋混凝土,使用高爆炸藥彈頭射程可達8000米,彈體全重達350公斤。
發射時的發射藥會將彈體以每秒50米的速度推出炮管,彈體本身40公斤的燃料點燃後再將彈體推送到每秒300米的速度飛向目標。
另外,炮口前端有個特殊的外觀,就是環布一圈排氣孔,搞得炮管看起來有如餐桌上的胡椒罐一般。這一圈排氣孔的設計原因在於火箭彈發射時會產生高壓且有毒的廢氣。如果發射後斷然開啟炮栓。只會造成全車官兵悲劇性的下場,況且發射時的廢棄毒氣會造成過高的膛壓,對武器本身也會造成損害,因此排氣孔的設計就是達成毒氣的排洩與降低膛壓的效果。
當然武器口徑大,威力也就足以讓人感到熱血沸騰,只是苦了負責操作的官兵——龐大笨重的彈體只能讓“突擊虎”自帶十四發火箭彈上戰場,一發已經先在後膛裡躺好準備上路。另一發在載彈板上準備接替,剩下的十二發全部都在後面的彈架上。
車體後面有一個小小的吊臂,用途就是把每一枚幾乎有五個人重的火箭彈吊起來,經過給彈艙口然後放置到載彈板上,再準備進入後膛。作這件事的時候可不是有人可以在旁邊抽菸納涼打混,而是五個組員要一起完成。
彈載量低所以就要有個彈藥車跟隨。而這臺彈藥車也是用虎式坦克改裝而成,通常可運載五十枚火箭彈。
在吊臂的後方還有一座90毫米口徑的近距離防衛武器,與其說它是防衛武器不如說它是個“被固定住朝天空發射但是沒槍管的大型左輪手槍”,它有個轉盤式彈艙在車輛戰鬥室中,每個彈艙中可以置放煙霧彈製造防空掩護的煙幕,或者裝置曳光彈,發射攻擊、指示位置或者求救等訊號。
如果敵人步兵像螞蟻一樣一擁而上包圍“突擊虎”的時候,乘員可以從車內發射彈艙內的高爆榴彈。這個高爆榴彈就會一飛沖天。大約是兩層樓高的高度爆炸,散射出許多碎片殺傷包圍車輛的步兵。車體右前方也有針對軟性目標的7。62毫米通用機槍的配置。彈載量為1000發。
書歸正傳,日軍的兩座要塞構築在波羅奈河東西兩岸二三十米的高地上,冬季波羅奈河完全封凍,河道亦成為了進攻的坦途,但日軍要塞形成嚴密的交叉打擊火力,先頭部隊抵達防線前方兩公里處就受阻,日軍要塞發出的密集炮火和連綿彈雨,完全控制了正面區域。
或許是對庫頁島防禦的不自信,擔心防線失守後火炮會落到安家軍之手,部署在這裡的日軍炮兵裝備的火炮以明治時期的老式火炮為主,主力是明治三八年式75毫米、105毫米、120毫米和150毫米野戰榴彈炮,雖然這些火炮普遍射程近,威力也沒有新式野炮強,但勝在造價便宜,製造需要的物資沒有那麼多,一直在日軍存在。
其實,庫頁島北緯50°防線這種以前就不受重視的地區,根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