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第3/4 頁)
一米高的藍色火焰。
“凝固汽油彈爆炸後飛濺到人身上的凝固汽油就像豬油膏一樣,粘稠耐燒。如果人用手去拍打越拍火越大,如果在地上滾動滅火會弄得全身是火。而且一旦在人身上著火較多,邊上的人要儘量遠離著著火者。因為著火者的奮力掙扎很容易把燃燒油塊甩到旁人身上形成二次殺傷效應。如果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建議最好還是用槍結束著著火者的生命。因為凝固汽油彈的受害者,可以說死是最大的解脫。”
這一段是徐晉師長向上面彙報燃燒彈的使用效果時,所闡述的一段話。鋁鹽與棕櫚酸產生的化學反應,將汽油凝成膠狀物,燃燒後沾附到任何東西都會燃起大火,甚至是水面。
日軍精心修建的山體要塞,防空防炮,可就是沒防火,其實也不是沒防火,山坡上的竹林全被砍空,形成了很大的開闊地。但凝固汽油彈這種在石頭上都可以燃燒的特性,可以說是防不勝防,沾到火的日軍固然是淒厲慘嚎,躲到防空洞內的也是難逃磨難——炸彈中的一些化學物質燃燒時產生大量的毒煙,會讓人在短時間內窒息而亡。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在山石中鑿出的防炮洞,這時倒成了日軍的活棺材,跑又跑不出去,壕溝中到處是可以將石頭點燃的魔火,留在裡面,毒煙越來越多,日軍士兵似乎已經看到了死神的笑臉。
慘不人睹!
幾個小時後登上大棟山的益州軍士兵們,不約而同的想到了這四個字。一堆堆扭轉的黑炭,看不出那就是日軍的屍體,而防炮洞中被毒煙燻死的則更加恐怖,臉上的猙獰讓人想到他們臨死前的痛苦,都不寒而慄。遇到還在哀嚎的日軍傷兵,補槍時,都可以看到他們臉上感激的表情。
徐晉沒有過多檢查要塞中的情況,這樣的慘狀會增加士兵們對於戰爭的恐懼,命令工兵在防炮洞中安裝炸藥,大棟山在轟隆隆的巨響中,海拔降下來數十米。
第150章 戰略選擇
邁過龜山丘陵,臺北盆地內再無險可依,益州軍團兵分兩路,33軍偏師淡水港,控制檯灣日僑撤回本土的唯一商業港口。而另一路31、32軍則是在軍團司令部的指揮下直撲臺灣第一重鎮臺北。駐守臺北的日軍臺灣混成旅團殘部飯田支隊,與步兵第47聯隊緊急編成了48師團,並調基隆要塞重炮聯隊弛援,以孤軍之勢構築了臺北的城市防線。
其實就連日軍的指揮官,海軍將軍出身的小林濟造也很清楚,海、空交通線被全面封鎖的臺灣,失守只是時間問題,48師團孤軍困守臺北,也只是大日本帝國皇軍的榮譽之戰。目前漢軍還未發起總攻,無非是顧忌臺北人口眾多,分佈密集。否則以漢軍的炮兵火力,再加上空軍轟炸,以臺北守軍單薄的兵力,根本無從抵抗。
的確,全國林也真的是在考慮這個問題。高雄登陸之前,陛下就一再重申,儘量避免在在臺灣過多傷害平民,這裡以後將是帝國重要的戰略要地。但之前的一系列戰鬥中,都表明現在的臺灣人並不歡迎漢軍,尤其是高砂義勇軍的出現,讓全國林知道,大漢帝國想將臺灣變成自己的領地,並不會是那麼輕鬆。甚至,如果臺北戰役打到巷戰階段,臺北的平民會不會反戈一擊,幫助日軍戰鬥都是不可預知的。
攻佔臺北不是問題,如何把臺灣島上這最後一仗打的漂漂亮亮的,是全司令要考慮的。
臺灣的戰鬥也的確是到了最後階段,沿臺灣東海岸進攻的摩蘇軍團,在海軍的配合下,佔蘇澳,攻宜蘭,一路上也是勢如破竹。因為日軍在臺灣的主力幾乎都在西海岸,東邊只有幾個港口駐紮少量的二線部隊。面對著悍不畏死、急於立功的摩蘇軍團只能做出一些有限的抵抗。東海岸港口花蓮、蘇澳甚至是東部最重要的空軍基地宜蘭,相繼落入漢軍之手。更適應叢林高山等複雜地型的摩蘇聯合軍團已經繞過三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