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海上游擊戰(第1/3 頁)
游擊戰通常在敵強我弱、敵大我小的情況下采用,游擊戰是一種以襲擊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靈活性、主動性、進攻性、速決性和流動性的作戰形式。
透過出其不意的襲擊、伏擊、破壞等戰術手段,來擾亂、削弱敵方的軍事力量,破壞其後勤補給和通訊線路,以實現消耗敵人、儲存自己、發展壯大的目的。
抗戰時期,我黨在大部分時間力量還很弱小,採用的大部分都是游擊戰,發展自己,削弱敵人。
但都是在陸地上的,因為我黨沒有海上武裝力量。
心遠他們要打的游擊戰是在海上,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戰鬥方式。
簡單來說,就是利用魚雷艇的高速和小地圖的情報優勢,在鬼子航線附近尋找合適的位置隱蔽起來。
一旦發現沒有武裝的鬼子船隻,心遠他們就會迅速出擊,將其消滅;如果遇到有武裝的船隻,他們則會選擇放行。
這種戰術與陸地上的游擊戰相似,透過不斷地襲擊鬼子,讓他們持續失血,逐漸削弱其實力。
心遠清楚地記得,鬼子的航線眾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是運輸石油的航線。
大部分鬼子的油輪都需要穿越灣灣海峽,因此這裡成為了他們重點攻擊的目標。
當鬼子的偵察飛機越來越頻繁地出現時,心遠意識到危險已經臨近。
他果斷決定南下,前往灣灣海峽埋伏,等待時機。
在這裡,無論是鬼子的運兵船、油輪還是商船,都是他們可以擊沉的目標。
所謂的“敵進我退”,意味著在敵人氣勢洶洶、實力強大時,我們應該主動退讓,避開敵人的鋒芒,以減少自身的損失。
只有在敵人疲憊不堪、士氣低落時,我們才能夠發起有效的反擊。這種策略需要智慧和耐心,同時也需要對敵人的行動有敏銳的洞察力。
心遠深知這一點,因此他帶領著隊伍不斷地尋找機會,等待著最佳的戰鬥時刻。
……
灣灣海峽呈東北-西南方向分佈,北自西起連江縣的黃岐半島東角,東至灣灣的富貴角;南由灣灣島的澳角東到福建南端的貓鼻頭。
海峽長約400千米,北窄南寬,平均寬度180千米,平均深度約為60米,總面積約8萬平方千米。
灣灣海峽內島嶼眾多,較大的有金門列島和澎湖列島。
在廣袤的灣灣海峽區域,島嶼星羅棋佈,其中較大的金門列島和澎湖列島宛如璀璨的明珠點綴其間。
島嶼眾多的特性,一方面為人們提供了極佳的躲藏之所,另一方面也使得適合航行大型船舶的路線變得較為稀缺。
心遠和他的同伴們初至此地,面對這陌生而複雜的環境,心中滿是新奇與謹慎。
由於剛來時還不熟悉周邊的一切,他們決定分開行動,各自前往不同的方向到處轉悠。
他們穿梭在各個島嶼之間,仔細地收集著各種資料,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與大型船隻航行路線相關的細節。
他們用敏銳的目光觀察著島嶼的分佈、海峽的寬窄以及水流的走向,努力去確定那些可供大型船隻安全航行的路線。
經過一番艱辛的探索和整理後,他們終於梳理出了幾條較為可行的大型船隻航行路線。接著,他們開始在這些路線的附近尋找隱蔽的地方。
有的隱藏在茂密的叢林深處,有的則位於怪石嶙峋的巖洞中。
找到合適的隱蔽點後,他們便藉助小地圖,全神貫注地進行觀察。
透過小地圖上的標記和顯示,他們時刻留意著是否有鬼子船舶的航行路線出現。
很快,心遠他們匯合起來,透過心靈感應匯總資訊,心遠他們發現有三條路線是鬼子常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