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5 頁)
一卒收復幽雲。趙佶所出的上策。
童貫讓趙良嗣起草了勸降書,讓從遼國那邊叛逃過來的遼國官員張憲、趙忠帶上去見天賜皇帝。
童貫的勸降書情真意切,說你們遼國今天混成這樣,完全是多年來倒行逆施老敲我們南朝竹槓的下場,現在你們已經無法保護在幽雲的漢、契子民,助人為樂是我們北宋帝國的愛好,所以我們不計前嫌帶兵過來幫助你們維護治安,看在當年出使大遼時秦晉國王你熱情款待我的份上,你開城投誠,我一定給你謀個大官兒做,使子孫衣食無憂。
接到招降書,耶律淳很憤怒,原來指望著友邦北宋帝國能成為一個可依靠的政治盟友,沒想宋人翻臉不認人不說,竟比女真人還猴急。
一怒之下的耶律淳不惜違反兩國交往不斬來使的常例,砍掉了張憲、趙忠的腦袋。
出師不利,童貫還是沒有動搖和平收復幽雲的決心。童公公捉摸著是不是張、趙二人是遼國叛臣,交流起迴歸大事來感情大有障礙,於是重新派出了剛在宋金談判上表現優異的年輕使臣馬擴出使幽雲,進行招降活動。
馬擴到了幽州後,很快摸清了幽州方面的基本情況,將火力重點瞄準了當時的權臣、扶立耶律淳上臺的最大功臣李處溫。李處溫原本是漢人,當年和趙良嗣交情很好,在遼帝國窮途末路的情況下,渴望迴歸是很自然的事。
在招降順利開展的時候,西北軍有人按捺不住了,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向遼境,難道就只是為了給馬擴等幾個外交使臣擊鼓助威的嗎?西北軍將士真沒打過這種窩囊仗。
而出征前除了种師道等少數人外,帝國上下都有一種樂觀的情緒在瀰漫和滋長,認為遼人是秋後的螞蚱時間長不了,而幽雲是漢人故土,王師出征,幽雲地區的百姓必然會簞食壺漿以迎,收復失地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東路軍種師道帳下的大將楊可世腦袋中就充滿著這種很傻很天真的想法,脾氣暴躁的楊將軍覺得和契丹人談個鳥毛,遼人只剩孤城一座,打下來不什麼事都解決了!
楊可世擅自率帳下幾千人馬首先侵入遼境,直逼幽州。
楊可世失望了,在遼國的土地上,他沒有看到對宋軍望穿秋水的百姓(有也是極少數)。
二百年了,無論是漢人還是契丹人,還是渤海人,他們都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或許還有民族間的不平等和壓迫,但是這一切與對戰爭的恐懼相比都微不足道。
迎接他們的是耶律大石的部隊,一支面臨亡國滅種的部隊。
耶律大石,遼國皇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從小好學,能騎射,兼通漢文、契丹文。天慶五年(公元1115年),大石中進士,入翰林院,任翰林承旨,後來耶律大石轉型成為一名職業軍人後,遼國人都喜歡稱他為耶律林牙(林牙是遼人對翰林的一種暱稱)。
金人全面入侵的時候,耶律大石任遼興軍(盧龍)節度使,在遼人群龍無首的情況下,對天祚帝已失望的耶律大石和李處溫等人扶立耶律淳為帝,耶律大石則成為幽雲方面的最高軍事長官。
無論馬擴的招降活動在幽州方面取得多大的進展,但到了手握重兵的耶律大石這裡就成了無法逾越的障礙,面對敵強我弱,他不過冷冷地說有什麼了不起,大不了一死。
也許幽州城確實兵疲馬乏,兵士談金色變,但是擁有一個冷如冰、硬如鋼的主帥,很快讓這支部隊拋卻了恐慌,恢復了昔日的雄風。
面對楊可世部隊的入侵,耶律大石主動率部迎擊,遼國人終於能把近兩年在戰場上受女真人蹂躪的氣好好地在宋人身上發洩一通。
耶律大石率領二千精騎迎擊楊可世部,大敗楊部。
耶律大石的勝利給遼人打了一針興奮劑。耶律淳給了耶律大石三萬兵,向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