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5 頁)
吳敏的建議“眼前一亮”,說我老糊塗了怎麼沒想到這層,於是“內禪”的決定就更堅定了。吳敏看合了東家的心,又給他推薦了李綱,說李少卿有話要說。
於是趙佶又召見了李綱,李少卿拿出了在太學時的憤青姿態,向趙佶上書了刺臂而寫的血書,說太子監國是和平時期的做法,而現在兵臨城下,太子不即位只監國,是無法號召天下抵抗金兵的,只有正式傳位於太子才能解決當前的危機,你老人家也好安心地去南方考察旅遊。
最後李綱給了趙佶兩個選擇,說你老人家看著辦,要麼留下來和東京的軍民一起抵抗金軍,要麼把位置留下,你老願去哪兒就去哪兒,隨你快活。
吳李二人如此銳利的進言,換在任何一個正常時期,等待他們的都將是誅九族的謀逆大罪。但現在是宣和七年十二月,一個混亂的失序的年代,一個文官具有特權的混亂的失序的年代。
最後他們勝利了,趙佶迅速地在金兵到來之前完成了權力棒的交接,倉皇奔南,帝國的新領導人趙桓浮出水面。
仔細去觀察這段歷史,就有一個很必然的困惑,國難當頭,在帝國的領導人傳承這件事上,起到決定性作用的竟然是帝國的兩位中層幹部。而此時的帝國執宰們,那些一直以來在政治舞臺中央活躍的面孔好像突然消失,人間蒸發了。
當然不是,有些角力是必須在暗中操作的。
此次事件的兩大主角吳敏和李綱,他們都和一種勢力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蔡氏父子。
我們再來看看欽宗皇帝趙桓上臺前的政治環境。
徽宗皇帝趙佶避免了其兄哲宗趙煦無子的尷尬,他登上帝位的第三個月,東宮原配王皇后就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就是趙桓。
趙桓是幸運的,因為他是徽宗皇帝的嫡長子,按照中國千年的皇室傳統,立嫡不立長,這使提前眾兄弟誕生的他在皇位角逐的起跑線上成為領跑者。但是趙桓又是不幸的,一則他的父親是一個多情博愛且生育能力強盛的皇帝,一口氣為他增添了二十五名皇弟,這些都會成為他日後皇位的競爭者;二則他的母親在生下他之後就失寵了,並在趙桓八歲的時候就逝世了,使趙桓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庇護傘。
他那條看似輝煌而光明的路註定艱辛。
隨著這個兒子的長大,趙佶越來越不喜歡這個大兒子。趙佶本人是古往今來皇帝隊伍中的第一才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趙桓卻是聲技音樂一無所好,連宮中的美女好像也無法勾起他眼中的激情。趙佶熱衷於制禮作樂,趙桓卻不拘小節;趙佶窮奢極欲搞豐亨豫大,趙桓作為太子卻身體力行地搞起了簡約主義,號稱“恭儉之德,聞於天下”;趙佶搞崇道抑佛,趙桓卻認為老君菩薩要一起拜。父子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
三兒子趙楷才是趙佶的心中肉、掌中寶。
趙楷生於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十一月,僅小趙桓一歲,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正月進封嘉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閏九月改封鄆王,其母為趙佶比較寵愛的王貴妃。
比較起兄長的木訥忠厚,趙楷是趙佶同志的另一個翻版,琴棋書畫無所不能,才華非常出眾,和趙佶的共同話題那就太多了,無論瘦金體還是小筆花鳥,小楷同學提起筆來那是有模有樣,雖然水平略遜當爹的一層,但也是“父堯子舜,趣尚一同”了。特別在政和八年,趙楷同學化名參加了科考,結果一鳴驚人,唱名第一,高中省元(禮部試進士第一名),成為了歷代以來唯一一個省元身份的皇子。
有子如此,文學藝術家趙佶那心中可是樂開了花,對趙楷的寵愛也是日盛一日,無以復加,每每出行宴席,總是帶上老三,留老大一個獨守東宮。而趙楷按規矩十八歲出宮入住鄆王府後,趙佶特許他“出入禁省,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