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國際農業合作深化(第2/4 頁)
家豐富的農業資源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因地制宜地開展農產品貿易和投資合作。
在哈薩克,企業與當地農場主攜手合作,將國內成熟的“訂單農業”模式引入。他們共同努力,透過更新種植技術、採用優良品種等方式,使得當地小麥產量大幅提升。曾經畝產僅有70公斤至100公斤的小麥田,如今平均畝產提高了20。中哈農商互聯的糧食跨國供應鏈也因此日趨完善。這不僅為當地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也保障了中國國內的糧食供應。
為了加強農業科技交流共享,企業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科研機構合作,在哈薩克等國家設立多個海外農業科技示範園。這些示範園開展了作物育種、節水灌溉、土壤改良等一系列技術合作。例如,針對哈薩克當地小麥抗病性和抗倒伏性較差的問題,引入了中國農藝性狀優良的小麥品種,有效彌補了其劣勢。
在烏茲別克,專家們根據當地光照充足的特點,研發推廣了太陽能噴灌機、智慧水肥一體化灌溉裝置等先進技術。這一舉措改變了過去大水漫灌的耕作方式,推動當地棉花產量提高了50,同時實現節水50、投資減少40。
,!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已累計向70多個國家和地區派遣了2000多名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他們在當地推廣示範菌草、雜交水稻等1500多項農業技術,為亞洲、非洲、南太平洋、拉美和加勒比等地區的鄉村減貧和現代農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的技術優勢和政策專長為非洲國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比如,在非洲的一些地區,中國專家指導當地農民種植雜交水稻,使得水稻產量由每公頃2-25噸上升到7-75噸,顯著提高了當地的糧食自給能力,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
除了技術交流,農產品貿易往來也日益密切。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涉及地域廣泛,農業資源豐富多樣,這為開展國際農業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近年來,雙方農產品貿易規模快速增長,展現出強勁的韌性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2022年,中國與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額達到了14118億美元,是2013年的21倍,年均增幅高達87。其中,中國對沿線國家的農產品出口額為4564億美元,是2013年的17倍,年均增幅6;而自沿線國家進口的農產品金額達到9554億美元,是2013年的24倍,年均增幅102。
在貿易合作中,中國不斷推動多雙邊經貿合作,持續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目前,中國已初步建立起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路,多數自貿協定中農產品自由化水平超過90。這一舉措促進了中國與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的迅速發展,中國始終處於貿易逆差地位,且逆差規模不斷擴大。2022年,中國對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逆差達到499億美元,是2013年的38倍。
中資企業還積極投建中亞糧食倉儲與物流設施,延伸東南亞稻米、橡膠和水果產業鏈條,擴大非洲菠蘿、花生、棉花進口准入,促進拉美國家咖啡、糖業走向全球市場等。他們立足沿線國家的資源稟賦,帶動其融入世界市場,維護和強化了全球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
在合作體制機制方面,中國積極推動“一帶一路”框架下的農業雙邊、多邊和區域合作機制建設。一方面,維護和強化多邊合作機制,作為多邊貿易體制的堅定支持者,中國已成為世界農產品關稅水平最低的國家之一,積極參與全球糧食治理,與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檔案;另一方面,深化區域農業合作機制,推動商籤多個區域農業經貿合作協定,建成了諸如東盟與中日韓(10+3)農業合作、“糧食安全特別計劃”框架下的南南合作、中非農業科研機構“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