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頁)
於中國發展模式的若干思考(3)
第三,推進工業化程序(特別是重化工業發展)與資源節約利用和環境保護緊密結合。傳統工業化道路在推進工業增長方面的所謂“輝煌”,是以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代價的。不少發達國家走的是“先汙染,後治理”的道路。中國是一個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薄弱的國家。在實踐中深切地認識到,傳統的以資源過度消耗和生態環境破壞為代價的工業化發展道路不符合中國國情,特別是在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之後,強調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十一五”規劃明確制訂的單位GDP能耗5年降低20%和主要汙染物排放5年降低10%的目標,是一個重要的訊號。節能減排已成為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的明顯特徵之一。
第四,工業結構轉型與經濟體制轉型緊密結合。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在其工業化推進過程中,是以基本穩定的體制結構為基礎的,雖然也有生產關係的區域性調整,但整體全面的體制轉型以及社會轉型並不突出。中國是一個不發達且處於經濟社會轉型中的國家,工業結構轉型與經濟體制轉型“兩個轉型”是扭在一起的,無論是微觀領域的工業企業的體制模式,還是宏觀領域的政府管理工業的體制模式,都對工業化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用。中國工業化的步伐是在擺脫體制束縛中前進的。
第五,工業化過程中利用外資與獨立自主緊密結合。中國的工業化是在對外開放中不斷推進的,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給中國的工業發展帶來了利用國外資金和技術的巨大歷史機會。中國有效吸收發達國家的資本和技術,在較短的時間內造就了發達國家用很長時間才造就的工業化大業。同時,鑑於中國是一個走獨特道路的大國,頗為注重在推進工業化的程序中保持自己的獨立自主地位。尤其是在存在投資、技術、貿易、環境等壁壘的情況下,中國在堅持對外開放的大格局中,尋求利用外資與獨立自主的最佳結合點。
這裡需要指出,在當今世界新技術革命特別是資訊革命迅猛發展的條件下,推進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面臨一個與資訊化的關係問題,這是當今世界各個推進工業化國家共同面臨的新挑戰。中國緊緊抓住工業社會向資訊社會轉化的歷史機遇,將工業化和資訊化結合起來:一方面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特別是注重發揮資訊化在工業發展中產生的倍增效應和催化效應,另一方面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為資訊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資訊科技的研究開發提供產業支撐,著力將資訊化與工業化融為一體,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現代化。
推進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將中國的城鎮化和美國的科技革命相提並論,認為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值得重視的兩股潮流。城市化在中國有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舉其要者,有下列4條:
第一,中國城市化走的是一條“城鎮化”道路。國際上一般稱“城市化”,中國的城市化是將鎮(指鎮本級)納入其中的,所以稱為“城鎮化”。長期以來,中國的城鎮化程序是落後於工業化程序的。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率迅速提高。未來幾年城鎮化率將可能以每年提高1.3個百分點左右的速度來推進。這就意味著,到2015年前後,中國的城鎮化水平將達到55%左右。
關於中國發展模式的若干思考(4)
第二,中國城鎮化呈現的是“立體網路型”的協調發展態勢。所謂“立體網路型”,即以大城市為中心、中等城市為骨幹、小城市及小城鎮為基礎,以大帶小,協調並舉,構築一個容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立體網路。這是一條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道路。
第三,中國城鎮化採取的是區域佈局“差別化”推進方略。所謂區域佈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