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部分(第3/4 頁)
十一年,緬軍焚掠施甸(今雲南施甸)。進攻順寧(今雲南鳳慶)、盞達(今雲南盈江縣蓮花街),所到之處“殺掠無算”。
萬曆十一年到十二年明軍進行反擊,暫時把東籲王朝勢力逐出了木邦、孟養、蠻莫等地。
莽應龍在世期間,拔除了大明在北緬的所有力量。他在位末年,緬甸的國土已經空前遼闊,東到寮國的林城(即永珍),西到印度的曼尼普爾,南到印度洋海岸,北到現中緬邊境的九個撣族土邦,佔據了大半個中南半島。這就是緬甸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但是他卻沒能真正開始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萬曆十一年,莽應龍去世,享年66歲,他的事業恐怕只有他的後世才有可能完成。即位的正是他的兒子莽應裡。(是否真能完成父親的心願則另當別論。)
萬曆十三年以後,緬軍繼續不斷入侵明朝雲南邊境。但是大明王朝卻沒有能夠鞏固萬曆十一年到十二年自衛反擊戰所取得的成果,孟養、木邦等地便先後為東籲王朝所控制。
萬曆二十一年底,緬軍大舉入犯,號稱有大軍三十萬。戰象百頭。緬軍在侵佔蠻莫後,分兵三路,一路進攻臘撒(在今雲南隴川縣境內),一路進攻遮放、芒市(今雲南潞西),一路進攻杉木龍。
真正大舉興兵犯界的,是莽應龍的孫子,阿那畢隆。此人也算得上是個人物。向西擊退了阿拉幹人的進攻,收復了下緬甸的所有失地,特別是於1613年收復了被葡萄牙人佔領的沙廉,把葡萄牙人驅逐出緬甸,從而再次完成了緬甸的統一。
萬曆三十四年,阿那畢隆派緬軍30萬進攻木邦。明軍救兵不至,木邦失陷。雲南巡撫陳用賓因此下獄被殺。
但是這場萬曆三十四年的戰爭也是大明與緬甸之間的最後一次大戰。從這以後,明緬戰爭之間基本上便沒有什麼大規模的軍事衝突了。在大明一方看,缺少錢糧,軍隊武備、紀律鬆弛渙散。沒有精力對緬甸這種瘴癘蠻荒的所在大舉動兵,再也無力收復被緬甸佔領的廣大地區;在緬甸一方,阿那畢隆在侵佔中國的木邦後,立即揮戈南下,進行再次統一緬甸的戰爭。將大部分兵力用來對付曾經和他一道對付他的叔父莽應裡的阿拉幹人和葡萄牙人。
在攻打莽應裡的這次戰鬥之中,阿拉幹人和葡萄牙僱傭軍佔領了通商口岸沙廉並將該城洗劫一空,隨後在勃固城下與東籲軍隊會師。聯軍順利地進入都城,瓜分了財寶和王女,莽應裡被監禁。
但是,昨日的戰友轉眼便是今日的仇敵。阿那畢隆的緬刀,刀鋒所向便是這些昨日的部下和同盟。
不過,天不假年,他在崇禎二年死去,此時在位的他隆雖然也是努力勵精圖治,擯棄了勞民傷財的對外擴張戰爭,致力於國內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分配土地給無地農民。但是,南面的大城王朝得到了當時的南中軍支援,在大城條約簽訂後,大批的暹羅人手握精良的刀槍不斷的從南向北擠壓緬甸。而李守漢又不斷的向西進軍,先後將曾經是緬甸囊中之物的寮國、南掌等地變成了南中軍的地盤。
南門的老虎、東門的蛟龍不曾趕走,西面又來了兩條餓狼。從崇禎二年開始,荷蘭人和英吉利人開始又回到了沙廉,開設了東印度公司緬甸分號。但是,荷蘭人的東印度公司、英吉利人的東印度公司,此時也不過是隆盛行的兩個相與罷了。經過了虎門之戰和收復臺灣之戰,有巴斯滕的好榜樣在那裡,這些人都清楚,要想在這塊土地上活的很好,並且發財,最好是和李總督處好關係。
“噫!這群蠻子,如此拗口紛亂的名字!倒叫人好難辨別!”王德化聽得守漢和黃馨君臣二人向他簡單的介紹了一番這緬甸與大明和周圍三宣六慰的恩怨糾葛,雖然儘可能的言簡意賅,但是也說了將近一個時辰。
說的人口沫橫飛,聽的人云裡霧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