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部分(第4/4 頁)
無論遼東之努爾哈赤,還是水西奢安,究其根本,無非邊疆豪戶也。故臣建議,祖宗之法為治國,陛下之法也當為治國。臣之轄區已經率先實行一體納糧,為天下表率,陛下應當將臣之舉措推行天下。今臣來京,已帶來初步可行之計劃,後續臣將會先將河靜臣轄區之稅負解送京師,以阻奸臣之口。陛下可先直隸,後江北,依次推行,若能如此,則大明繁榮指日可待。”
接著守漢又很具體的向崇禎介紹了這兩個辦法的詳細內容和意義,官紳納糧則國庫充盈,二五減租則小民樂業。而海關的收入則是主要用於軍費和宮中日常的各項開支,便是和現在一樣,海關之收入入內府而不歸戶部。
(這個做法,可不是豬腳的發明,有清一代,一直到鴉片戰爭之後海關權力逐漸被英國人所侵佔把持,當時唯一的對外開放口岸廣東海關,就是歸內務府管。所謂的粵海關監督。是內務府之中有名的肥缺之一。而收上來的關稅,則是用於宮中各項開支,比如說修園林。嗯,順便再說點題外話,被明朝的文人罵的背了幾百年罵名的明武宗,不過就是修了個豹房,花的還是自己的體己錢。不想十全老人一樣,用海關關稅修造園林。而且,十全老人修園林,這群文人反倒是眾口一詞的稱讚是盛世之氣象。同樣是皇帝修供自己使用的房屋。文人的反應怎麼差距就這麼大?你們標榜的氣節到哪裡去了?)
“陛下。如果這三件事能夠做到,臣敢斷言,非但是東奴可平,流賊可定。便是陛下一直想做的中興大明之舉。也是旦夕可見。臣不敢說直追仁宣之治。但是回到神宗爺在位時的七八成還是有的!大明朝在陛下手上至少可以有二十年以上的繁華盛世!”
“皇爺,奴婢也以為,寧遠伯所言極是。所謂理財,不外乎開源節流四個字。”見崇禎為李守漢的這一番勾畫出的美好前景所打動,王承恩也是趁熱打鐵的幫襯了幾句。
“所謂開源者,便是如寧遠伯爺所說,開海關,收關稅。此番寧遠伯進京,將代皇爺收取的上海等處海關之稅款業已解繳入庫,為數多達近百萬元。方才奴婢聽下面的辦事奴才們說,若是沿江開辦海關,在天津、登萊等處開辦海關所獲之利當倍數之!”
“所謂節流,恕臣直言,民不亂為最大的節流。小民何以不亂,鼓腹而歌而已。然現今之地租,果腹極難。少者五六,多者七八,加之印子錢盤剝,竟有勞作一年借糧而活者。臣在廣東曾親見一民,曰租族長田五畝,後借糧二百斤,秋後算賬,扣除口糧,淨欠族長一百五十斤。”(口胡,這事不是別人家的事情,是我姥爺的親歷…)
守漢放下手中的茶杯,向王承恩的從旁相助微微點頭表示了感謝,繼續為皇帝做解釋。
“當年兩廣大亂,土客相仇,宗族、村鎮之間相互攻殺,原因大多因此而起。”
“所謂富不過三代,雖有子孫不肖之說,然亦有人口增加,田畝不增之虞。便以一對夫妻擁有上好良田三十畝,兩個兒子來算,兩個兒子各自娶親,各自生育兩子,三代之後,這一家人便是十餘口人,然田畝卻仍舊只有三十畝。若言理想之事,最佳者,當然是人人三十畝一頭牛,然今日有今日之實際,不可強求。臣之策,減租減息。不論租佃形式如何,一律減去至少二成五分,且減租之後,薄田不超過三成,良田不超過四成五。如此加上國稅,也不過半數。若再能推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