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第3/4 頁)
一般猛烈襲來,讓身在乾清宮中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和遠在山東為四處流竄的阿巴泰搞得有點疲於奔命的李守漢等各方都有些知所措。
事情的起源在松江府上海縣。
經過三年多的建設,這塊在黃浦江邊的蘆葦灘頭上建設起來的租借地已經初具規模,有些繁華地方的景象了。對面的上海縣城儼然已經有成為商貿區附庸的趨勢。沿著城牆和黃浦江兩岸,到處都是臨時搭建起來的草屋竹棚,還有被當地人稱為滾地龍的毛竹和木片等材料搭建起最簡單的棲身之所。這裡乞丐滿地,流民滿街,到處是餓死倒斃的人群。街巷裡垃圾處處,菜葉灰土滿城都是,無數的人都在等待著透過對岸的檢驗,儘快的登上海船,去尋找自己的命運。
同流民乞丐不同,商貿區裡進出的人們幾乎都是精神飽滿臉色紅潤來去匆匆的。
商貿區外與江畔碼頭連線的道路,用煤渣、砂石鋪成的寬大路面非常平整,為了使其更加堅固,細心的工匠們還在裡面混雜了一些石灰燒灰,從碼頭到租界坦蕩如砥。雖然道路寬闊,可使數輛馬車並排行走,但卻實行著一種當地人稱為“交通規則”的行駛方式,左來右往,車馬再多,也無需避讓,更不會擁擠,顯得井然有序。
與上海縣城裡坑窪不平的街道不同,商貿區內的街道盡是用燒灰鋪就的平整路面,乾乾淨淨,沒有絲毫汙泥糞水,街道兩旁臨街一側的商戶鋪面門口擺著一些竹筐,用來盛放垃圾等物。城內有專門的環衛局,招募那些年老貧困之人,特別年紀大的。每日定期打掃,收走垃圾。還有專門收垃圾的商販,販賣謀利。
每天早晨有專門收夜香的人員推著車輛將各家各戶的糞便收走,到區外各處去販賣。這些糞便。不要說對普通農戶,便是對地主士紳,也都是寶貝,鄉間孩童無事,便是出去拾糞。只是隨著農事廢弛,民戶逃亡的逃亡。拋荒的拋荒,各地糞便,已經好久沒人收了。
商貿區內乾淨整齊,一切井然有序,光鮮亮麗,已經不輸相鄰不遠的南京、蘇州、杭州等天下名城。
因為山東的大規模種植棉花,讓鄰近的人們也看到了一條很異樣的商機,催生了專門運輸糞便北上山東的船隻。這些人一面收了各住戶的錢,另一面出售這些米田共還能賺上一筆。
基於城市管理的基本要求,城裡對於嚴格執行不得隨地便溺。還有過往畜車的牛糞馬尿,不得隨意撒在街上的規定。商貿區內各條街道,雖然車馬熙熙攘攘。但是卻再也見不到往日那汙穢的情景,拉車運貨的騾馬,也都在屁股上套上一個草編糞兜,拉下就接住。
當然,街道乾淨,主要還是巡捕房嚴格管理的功勞,準確的說,是罰款的功勞。我中華上邦,向來不缺少制定的十分漂亮的章程、規則。但是這些章程、規則、制度,說得再好。文字再嚴謹,也是需要人來執行的。而各種各樣的執行手段。最為簡單直接的,當屬罰款來得有效。除了罰款之外,巡捕房還有一項制度,那就是要將違規之人當街罰站,充當所謂的協作人員,直到他捕獲下一個違規之人。幾年下來,商貿區的外來人口,還有本地人口,除了那些從隆盛行和南粵軍之中派駐到此的,若是你不曾被巡捕房處罰過,你都不好意思說你是商貿區的老人。
而這些罰款,經過上繳財政後,會照著比例,大抵是罰款總數的六成,撥付給巡捕房。之後會以執勤津貼的形式下發給巡捕,以加強他們的積極性。
這樣一來不但巡捕房的經費充足了,也充分調動了巡捕們工作積極性,特別小部分選入的舊衙役,舊保甲,舊軍等巡捕的積極性,也讓商貿區內的常駐人口幾乎是被強迫的、成功地養成了講究衛生的良好習慣。
但是,風波的根苗也是由此而來。
“呸!”
一口黃中帶綠的濃痰被人吐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