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左宗棠(第1/2 頁)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
他是晚清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民族英雄,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等人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左宗棠出身於世代書香門第,祖父是國子監生,父親是秀才,靠教書維持生計。
他自幼聰明好學,3歲開始隨祖父和父親學習儒家經傳,14歲第一次應童子試便獲得全縣第二名的好成績,但因母親病重未能參加“院試”。
不久後父親病逝,家境更為窮困。
19歲時,左宗棠到城南書院讀書,受教於名儒賀熙齡,賀家藏書很多,左宗棠常借閱閱讀,賀老也常與他討論讀書問題。
道光十二年(1832年),20歲的左宗棠參加本省鄉試,與哥哥同榜中舉,這是他在科舉道路上獲得的唯一功名。
此後,他曾三次到北京參加會試,均遭失敗,於是絕意棄詞章,轉而鑽研經世致用之學。
透過悉心鑽研地學,尤其是對西北、西域史地著作的學習,他加深了對社稷安危的關切和西北邊防重要性的認識,形成了遠大的政治眼光。
道光十七年(1837年),左宗棠擔任醴陵淥江書院主講。
兩江總督陶澍回湖南安化路過醴陵時,對他代知縣所寫的贈陶澍的對聯稱讚不已,並約他長談至深夜,還主動提出與他結兒女親家,但左宗棠婉言謝絕,其人品令陶澍器重。
後來,左宗棠受賀熙齡重託,在陶家教書8年,期間博觀縱覽,更加重視時務,尋找挽救清王朝衰敗的途徑。
咸豐十年(1860年),左宗棠奉詔以四品京堂從曾國藩治軍,招募5000人組成“楚軍”,即左系湘軍,成為擁兵帶隊、手握實權的將領,參與鎮壓太平天國,後成為同治年間朝廷的“中興名臣”。
左宗棠一生的重要功績之一是經略新疆。
同治年間,浩罕國將領阿古柏入侵新疆,竊據天山南北,僭立“哲德沙爾國”,沙俄趁火打劫,強佔伊犁並向準噶爾盆地滲透。
當時清政府面臨東南沿海防務吃緊的局面,李鴻章等主張放棄新疆,全力加強海防,“塞防”“海防”之爭掀起,清廷舉棋不定。
左宗棠慷慨陳詞,堅決主張打擊沙俄氣焰,認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兩者並重,不可偏廢”。
他的見解、膽識和魄力得到朝廷認可。
光緒元年(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出兵平叛。
次年3月,他統率清軍三路進疆,在當地人民支援下,首先拿下烏魯木齊,收復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北路,隨後揮師南下,直搗阿古柏老巢,僅半年時間就平復北疆大部。
光緒三年(1877年),他揮師進軍南疆,經達坂城、托克遜、吐魯番三次激戰,阿古柏敗逃並服毒自殺。
次年又光復和田,至此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全疆領土。
左宗棠不顧七旬高齡,移營哈密,準備武力收復沙俄侵佔的伊犁,後因清政府將他調離新疆而未能如願。
在新疆3年,他率軍共收復失地160萬平方公里。
左宗棠多次向清廷陳述在新疆建省的重要性,並提出具體方案。
光緒十年(1884年),清廷批准新疆建省,密切了新疆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
在疆期間,他重視屯田開荒,推廣蠶桑事業,便利交通以發展地方經濟。
他規定部隊在路旁種植柳榆,形成了潼關至嘉峪關3700裡的通道兩旁柳榆成排的綠色長廊。
左宗棠還是洋務運動的首領之一。
他主張引進西方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