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4/5 頁)
中國珍寶實施報復”的親朋好友會怎麼說呢!
德·凱魯萊是個非常內行的收藏愛好者,他把“中國貨”劃分為幾個大類:玉器、景泰藍、漆器、瓷器、銅器、木雕、象牙、其它雜類。他對這些物品的評價可能令人感到詫異,但這種評價並不是孤立的。他毫不猶豫地斷言道:“我不承認中國人具有藝術思想和品味,也就是說他們沒有美感”。比如說,在他看來,中國的瓷器,儘管具有各種無法模仿的顏色和細膩的紋理,根本無法和法國塞孚爾瓷窯最差的素坯或薩克斯瓷窯最不起眼的小瓷像想比。他指責中國的工匠不注重形式,只關心原材料的價格和繁難的工藝。不過他的書中有一章專門描寫在北京所能找到的各種玩藝,吊起了眾多愛好者和收藏家的胃口。
部隊撤走以後,喬治·德·凱魯萊仍留在北京,他留連於城裡的眾多古玩店之間,購買雕刻和版畫。他買到一些表現山水和以竹子為題材的畫軸、內畫以及書法作品。他以觀賞中國畫家以歐洲人為物件的諷刺畫為樂。他還吃驚地發現,在版畫商的貨架上,有大量的春宮畫冊和淫穢雕刻……。應該指出,在英法聯軍的記事者當中,喬治·德·凱魯萊是僅有的幾個對中國繪畫感興趣的人之一。
從條約簽字後的第二天起,法英兩國的軍官和外交官(米特雷西,凱魯萊,阿爾芒,瓦蘭,郇和,吳士禮等人)就在北京城裡到處觀光。他們幾乎一致的看法是……大失所望!
一位102師的志願兵直言不諱:“北京,一座非常粗鄙、非常骯髒的城市。唉!原來對它產生的想法,真是大錯特錯……。這裡沒有任何吸引人的東西,沒有任何美的東西,沒有任何偉大的東西。至於房子,儘管外面裝飾著漂亮的雕樑畫柱,看起來還是十分寒傖”。
米特雷西伯爵對帝國首都的評價毫不留情:
“乍看上去,人們還能想象一下,這座巨大的城池該掩藏著多少奇珍異寶。一旦走近,便大失所望。到處都是骯髒破舊的房舍,比城市周圍村莊裡的房子還要破爛。滿人城區的主要街道,比中國任何其它城市的街道都要寬闊,但仍然同其它街道一樣,既沒有鋪上石板,也沒有留出人行道,無非是失修的碎石路面,夏天裡塵土飛揚,冬天裡滿是汙泥濁水,簡直就是名副其實的爛泥塘。不時出現的一口口水井堵住道路,到處是垃圾和糞堆,臭氣沖天”。
米特雷西總結道:“總之,北京的景象向我表明,它根本配不上它在歐洲的顯赫名聲”。
第十六章 法國人見證的洗劫(11)
在他那本叫做《北京之行》的書中,喬治·德·凱魯萊花了不少於兩章的篇幅(六十多頁,非常引人入勝)描述他在北京城中的見聞。從中至少可以看出,他對北京同樣感到極度失望,以致於讓人覺得,即使有什麼東西沒有見到,也不必感到任何遺憾。他承認,在漫長的海上旅途中所讀到的旅行家或漢學家們對北京充滿迷人細節的描寫,他在北京根本就沒有看到。比如說簽署條約的地點禮部,在他看來簡直是破敗不堪。不過耶穌會士建造的觀象臺深深地吸引了他,能夠發現路易十四的同代人、活躍在康熙朝廷的著名耶穌會士南懷仁建造的天文儀器,讓他激動不已。
軍醫阿爾芒也同樣感到失望。他所見到的北京,與他原來的想象有天壤之別。他穿過“這座神話一般的京城”,去尋找那座天主教堂和墓地。他的第一印象是憂鬱。“我們當天出行的動機,滴水成冰的寒冷天氣,衣衫襤褸、滿臉懷疑的老百姓們毫無生氣可言的麻木表情,在空空曠曠、坑坑窪窪、浮土充滿車轍的大道上長途跋涉,綿延不斷的、用沒燒透的青灰磚砌成的滿人房屋,所有這一切,都使我們對北京留下了非常沉悶憂鬱的第一印象。同時,我們還後悔從此失去了原來遠距離眺望時所得到的美好印象,以及消融在金黃色落日餘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