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6章 禪宗禪(2)(第2/5 頁)
直入。禪與一切言教佛法的區別就在於此。禪要得到這種永恆的幸福、真正的快樂,如果是上根利智的人,一瞬間可以做到。根機陋劣的人,不可隨便地來效仿。因為根機利的人也是一種積累,根機鈍的人積累還不夠。就等於做生意一樣,談一個大生意需有很多銀元,腰纏萬貫的人他一下子就答應下來,買下來做成了,他有積累。從表面看來這是頓,一步到位,但是他的艱苦努力在前,這是過去生中往昔積累的結果。積累不夠的人,資本不夠的人,三二貫的生意要做不容易,只能慢慢來,修行也是如此。所以我們要培植善根,廣結善緣,廣種福田,使我們的福德因緣不斷積累,不斷擴充,不斷地來培植我們的善因善緣。
天色已晚,今天說“禪是什麼”就講到這裡吧。最後我想用一首在北方很流行的見道詩來與各位分享: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一切都是本來現成的,說來說去,都是過程而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再說張柬之用一首在北方很流行的見道詩來結束了他長達一整天的闡釋《六祖壇經》,直聽得臺下大眾如痴如醉,忘卻了時間,忘卻了飢腸碌碌,完全進入了禪宗博大精深的境界之中……
張柬之演講了一整天,這一停下來,才感到唇乾舌燥飢腸碌碌。他正想叫杜位前來為大眾準備晚飯,不想杜位已來到臺上,對他耳語了幾句後,然後走到臺中央處,朗聲說:“各位父老鄉親!您們好!我是杜位,大家還記得我嗎?”
杜位話音剛落,臺下歡聲雷動,大眾異口同聲:記得!杜大人好!
“父老鄉親們好!大家聽了一整天《六祖壇經》,想必現在也肚飢了,剛才我巳吩咐了廚子準備了飯菜,食過晚飯後,我們再請先生繼續講好嗎?”
大眾:“好!多謝杜大人!多謝老先生!”
食過晚飯,稍事休息後,張柬之又興致勃勃地根據聽眾提出的問題作答起來——
說到“自修自悟”這個問題,這是惠能修禪的基本原則。《六祖壇經》指出“善知識,見性自淨,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惠能的自悟自修首先是建立在依自力不依他人的基礎上的。
《六祖壇經》還指出“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識,若取外求善知識望得解脫,無有是處”,惠能在自悟自修的基礎上並不排斥“外善知識”的“示導作用”。
《六祖壇經》又指出“心地含情種,法雨即生花,自悟花情種,菩提果自成”。惠能的自悟自修說明了他自力更生的主張及揭示外因透過內因而起作用的原理。
佛在那裡,佛那到底是什麼?惠能透過自悟則認為,透過“頓悟”就可以成佛,人的心中自有佛的存在,人自己的佛才是真的佛,而所謂成佛實際就是“明心見性”,所以中國禪強調自性是佛。
禪宗開創了透過禪修,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直覺思維方式,或者可以說是一種直覺的辯證法。
其中主要有菩提達摩的知覺真性說;道信、弘忍東山法門的“念心”、“守心”直覺方式;神秀的佛塵看淨說;惠能的頓見本性說等。其中,惠能的頓見本性說則最有代表性。惠能以眾生本性為般若知覺的直接物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他“頓見本性”的直覺思維特點。
惠能明確地把“本性即佛”作為“頓悟成佛”的理論出發點。他說:“本性是佛性,離性無別佛”,“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智有愚。”
惠能佛性說的特點在於把佛性看作人的唯一特性,把成佛的途徑透過“內求於心”,轉移到對自己“本性”的覺悟上來。而《六祖壇經》也就是惠能自身修行的悟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